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认识与测量(1)》,...

时间:2024-10-07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整理和复*:平面图形认识与测量(1)》,...,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整理和复*:平面图形认识与测量(1)》,...

第6单元  整理和复*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

  1.复*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说)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教材第89页练*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三、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互相提问,互相交流。

  四、课堂作业

  填空。

  (1)一个等边三角形,从一个顶点起,用一条线段把它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2)圆的位置是由(     )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     )或(     )决定的。

  (3)把一个等边三角形沿一条高分开,分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     )度和(     )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64°,顶角(     )。

  (5)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50°,两个底角各是(     )。

  (6)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  )。

  先独立思考,后指名一一回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六年的学*生活,认识了这么多图形,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梳理,忽然觉得这个过程孩子们经历的太少了,我记得学生在四年级图形的认识的时候是学*过分类的。六年级或许有些淡忘,但是本该深入孩子们心灵的一些方法却在学生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痕迹。我想思考的就是我们要有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我们不怕孩子们的知识是散乱的,不系统的,但是孩子要有一种数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指导他们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比如分类,集合的思想。

  如何关注不同的学生,课上我一般喜欢把问题的例子拿出来跟大家探讨,由于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展示结束后,我都一定要问出有问题的孩子的收获,并代表全体同学向孩子表示谢意,因为这个孩子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一些对问题梳理不成型的,我让孩子们不断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探讨后,我都加上了一个环节,你们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怎么整理。有了学生的提示、辨析,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了。

推荐访问:下册 教学设计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