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3-04 16:00:13 来源:网友投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三、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

  曾晳(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

  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四、掌握字词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居:*居,*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第二课时

  师生合作,继续梳理课文实词虚词并翻译课文

  “求。尔何如?”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如:连词,表选择,或者。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以俟君子。”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能:动词,能做到。愿学焉。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如会同,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xiàng)焉。”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铿(kēng)尔。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舍(shě)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春服既成。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guà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童子六七人,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浴乎沂(yí),乎:介词,在。沂:水名。风乎舞雩(yú),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咏而归。”咏:唱歌。○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夫子喟(kuì)然叹曰:喟然:长叹的样子。“吾与点也!”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为:治理。以:介词。靠,用。其言不让,其:他的。让:谦让。是故晒之。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赤也为之小,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孰能为之大?”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第三课时

  五、把握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六、研讨性学习

  设计一:(启发式)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小结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二)评志

  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

  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七.拓展积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

  《论语》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2

  01走进《论语》的世界,走进孔子师徒中间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集中展示《我会背的<论语>经典名句》《我视野下的孔子》、《印象<论语>》……

  02跳读全文,梳理文脉

  师:用一个字概括文章,你有什么字?文章围绕这个字又写了哪些部分?

  生:文章围绕“志”字展开,写了“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03角色朗读,感知人物

  师:如果让你表演话剧,还原孔子师徒教学场景,你会选择表演哪个角色?请结合文章谈理由。

  生:我会选择饰演子路,“率尔”不假思索,直率勇敢表达自己能够拯救危难中的“千乘之国” 的自信,三年有办法教人以勇和做人的道理。我喜欢这样的子路,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的情怀。

  生:我喜欢冉有,谦虚,自知,坦诚的君子风范,能够使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精神层面的教化却有所不足。

  生:我会演公西华,低调,谨慎、内敛地表达做司仪的愿望,初看很简单,但仔细一品,又发现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司仪,多么不简单。

  生:我会选择曾皙,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师生上课对话,他却能仿佛置身事外,在旁边“鼓瑟”;他人的理想是政治管理者,他却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春天,和*、孩童在自然的怀抱中,游泳、吹风、唱歌的场景。在美丽图景中,我看到他自由洒脱、*淡闲适、快乐舒展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学习,下课后,追着老师问所以然。

  生:我要演孔子,我觉得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地听弟子各抒己见,上课宽松、舒服。

  04角色扮演,体悟妙处

  师:还原孔子师徒教学场景,你觉得你选择的人物,哪些是演好的关键?请结合文章谈理由。

  生:孔子要和蔼可亲,无论提出课堂问题时,还是中间点名时;一“哂”一“喟然叹”两个小细节,要表演到位,无声的神态,却表达了孔子的态度。

  生:子路的“率尔”,动作直接利索,语气昂扬声大。

  生:冉有侃侃而谈的君子,四字句表达,富有文采和鲜明节奏。

  生:公西华,稍微低头,声音低小一些,才符合其性格。

  生: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动作要缓慢,最后表达志向,美好而又向往。

  我们一起体悟到的妙处,恰恰作者塑造人物独特的手法,语言为主,辅以动作和神态,栩栩如生。

  学生分组表演话剧,评出最佳表演奖。

  05深入思考,孔子评志

  孔子对这些弟子言说的志向持什么态度?

  前面不评价,怕影响弟子的自由表达,怕有态度倾向流露,后面在曾皙表达之后,他情不自禁地表达了自己的认同。但没有过多解释,正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

  孔子为什么认同最后一个?

  其实,这正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鲜活的表达。曾皙是领会孔子治国思想精髓的高徒。

  在曾皙追问中,他才痛快地表达了对子路的斥责,对冉有、公西华过于谦虚的态度。

  06七嘴八舌,各自说志

  关于志向的名言:

  志存当高远(诸葛亮)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有志向的名人:

  袁隆*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项羽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无臂钢琴家刘伟精彩地活着,印象派画家雷阿诺立志“美会留下”,肌肉萎缩的斯尔曼立志挑战世界高峰……

  07课后作业,练笔写志

  拓展阅读《论语》中有关四个弟子的段落,挑选一个,写成我眼中“某某”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一、教学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怎么办?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二、教学过程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

  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对啊!本文的开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众生笑,鼓掌)

  师:“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师:“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 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三、收获与反思

  1、 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4、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如果用简洁直观的图式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演示为:

  生本对话

  原始文本

  对 话

  (师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课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其中“培养”、“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本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协作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了信息意义,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关注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会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方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认为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礼仪、礼

  ④以俟君子就,连词,表顺承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与点尔赞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与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③遂与外人隔绝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④往借,不与给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风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尔何如?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⑧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②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可使足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求,尔何如?省略句宾语前置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

  (四)翻译句子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部分:

  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①坐②处于③住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日,*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

  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①)

  F.囤积居奇(⑦)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a.异乎三子者之撰(①)b..渔人甚异之(③)

  c.永州之野产异蛇(②)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

  e.父异焉(③)f.异曲同工(①)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

  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④)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⑥)

  c.不知木兰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

  e.人不知而不愠(④)

  f.孰为汝多知乎(③)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学法指导】

  注意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

  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学习小结】

  写下自己的收获,在一点一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赏析范例,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新课标》也主张在选修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因此我把本文的文句疏通和文言知识分类整理教给学生,要求在预习时把存在的困难加以记录,教师在第一课时补充和归纳总结,并梳理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根据课堂回顾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指导,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初步把握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之后通过讨论和教师补充、追问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志向,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分析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它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首先,课文中字词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其次,本文的主题是言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其中 “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 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及《论语》;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疏通文意;

  梳通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对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三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达到对文本知识有效掌握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曾皙和孔子志向的学习,树立自我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一、导入: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三维目标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了教学思路、教学意图。)

  四、检查预习——你是我的眼

  步骤:

  1、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提问。

  2、教师总结问题,并重点解难。

  3、集体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学生的眼看他们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作针对性指导;梳通文意、感知文本内容。)五、合作探究——元芳,此题你怎么答?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窗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就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人要有志,孔夫子也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

  1、熟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孔夫子给他的四个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你知道孔老师四位高徒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弟子的志向,为理解孔子的形象做铺垫。)

  2、孔老师是怎样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理解孔子的评价,把握孔子的性格形象。)

  3、曾点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原文回答)这种生活状态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设计意图:理解曾点的志向,为下面理解孔子的治国理想做铺垫。)

  (总设计意图:1、根据课文内容,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志向到课文的主题逐渐引出孔子的治国理想,为下面当堂检测做合理铺垫;2、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展现课堂的主体的积极作用;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目标回扣: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1.回顾目标

  2.小结内容: 让我们慢慢打开这幅画卷:冰河融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身着美丽轻薄的春衫,约几个知心好友,带几个烂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戏水,在高高的台上享受习习春风,带着清爽,在夕阳暖暖中,踏歌而归。 曾点所言说出了人心最*淡最朴素最适合人性的活法。前三者兴国安邦的用让那个华贵理想,曾点的志向有如邻家女孩,亲切*常,不施粉黛,有如*淡流年波澜不惊。咏而归的闲适,舒张人性的散淡。曾点的理想举重如轻,他符合孔子社会理想。

  七、当堂检测: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

  1、翻译这篇短文。

  2、结合短文,说说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曾皙和孔子的治国理想,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加开阔。)大同境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这里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他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我们还看到了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篇也其义自现,要精通论语,既要纵读百变,还要横读百篇,今天我们读背论语,就是让孔子的精神在我们精神的原野里长成一株开花的树。

  八、拓展延伸:

  孔老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支军队可以失去他们的主帅,但是一个人却不可以失去自己的志向。的确,“人无志则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比照孔老师的学生,身为学生的你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你会为之如何奋斗。

  (设计意图:及时拓展延伸,由孔子学生的理想,到孔子的理想,水到渠成,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落实情感目标,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1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igrave; 莫,音mugrave;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nbsp;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课后练习(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习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子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孔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习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习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3篇

《*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耕田种地。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

  *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受到教育,和小朋友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四、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同志。

  教学难点:

  感受*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扁担的作用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同志队伍敌人抽出难走打仗心疼。

  不料敬爱带领队伍山高路陡。

  3、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填空说一说,感受“扁担的作用”。

  敬爱的*同志用扁担()。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扁担。

  敬爱的*同志()新扁担,写上“()扁担”。【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仁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感悟伟人的品质

  1、借助关键词,体会“同甘共苦”。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1)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练习说话。

  师: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师:*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先指名名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学习动宾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关注年龄和动作。

  师:*同志穿着什么?带着什么?挑起什么?

  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生:读一读,连一连。

  师: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文中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找一找,看谁说的多?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师:照着样子练习说一组生活中常用的词组。

  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师: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一样(满满的)。

  ②小结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与战士同甘共苦)

  ③朗读体会。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强调两个“一块儿”)

  2、聚焦关键词,了解大家越发爱戴*的原因。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越发”的意思。

  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你能把“越发”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生:可以换成“更加”。大家见了,更加敬爱*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借助关键词,说说大家越发爱戴*的原因。

  ①借助表示时间词语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与第二自然段进行勾连。

  白天,*同志挑起粮食,走五六十里的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看了非常心疼。

  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战略,不休息——大家看了非常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理解藏扁担的良苦用心。

  资料拓展:*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③想象表达:战士们心疼*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引导学生从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路途的遥远与艰险;*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④读句子,认读“不料”,结合语境理解“不料”。

  师:没想到*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⑤补白朗读的方式,感悟战士们对*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大家见了,心里想:________。从此,越发敬爱*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⑥补充阅读,深入感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的高大形象。带着敬爱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相关资料补充:

  *同志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到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新*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1958年,已经是的十大元帅之一,72岁高龄的*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出示照片),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大家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越发爱戴*同志了。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军、志、士”3个字。

  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词语。

《*的扁担》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的扁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人物单元中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扁担,其实是通过叙述与扁担有关的感人故事,来赞颂*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中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映衬*形象,对其挑粮动作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同时还配备了与之相吻合的插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围攻、坚守”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文结合,话说扁担,引出人物形象

  1、在*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出示扁担图)看,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2、挑粮食的扁担不是很普通吗?怎么会成为宝贝,还藏在博物馆里呢?可真奇怪!别急,请你再仔细看一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上面写着三个字“*记”,这是*在扁担上做的一个标记,(板书:*)告诉大家这根扁担是*的。

  (2)听说过*吗?他是*十大元帅之一,为新*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示*图)瞧,他就是*,多么威风,多么神气!

  3、*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1)齐读课题。

  (2)点拨:这根扁担可不是别人的,是*的。再读课题。

  二、充分诵读,形象板书,了解故事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1)* *同志 * *同志

  (2)粮食 生产粮食(就是种粮食) 储备粮食(就是储存粮食,把粮食存起来慢慢吃)

  (3)坚守 围攻 粉碎 敌人 红军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3、词语读得有滋有味的,真不错。接下来再请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读了两遍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简单交流)

  5、红军为什么要挑粮?请再认真地读读课文1—2小节,边读边想。

  6、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里群山环绕(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1927年,*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板画“红旗”)1928年,*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胜利“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

  7、书上第一小节是这样介绍的。

  (1)谁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刚才学的词语都读准了,真会学习)

  (2)谁再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错!)

  (3)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4)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板书: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板书:攻)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围)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板书:守)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所以,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难点: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教、学具准备 :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同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我会认”的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美文赏读,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写的,他在这篇课文的前面曾经这样写到: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我对这小屋是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想问点什么吗?

  是啊,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什么会让作者恋恋不忘呢?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三.学习课文。

  1.课文有些语句就直接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划横线)。

  2.全班交流。

  重点体会:

  句1: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句2: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句3: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句4: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想让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要你一口。

  3.文中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白鹅的高傲,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也分明感受到这是一只高傲的鹅,你还能找出来吗?

  4.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给同学听,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如果有同感可以采纳,有异议可以辩论。)

  5.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a。由“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想开去,提问如果鹅会说汉语,它会说什么?

  b。尽管这只鹅如此高傲,你讨厌它吗?这段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鹅的高傲?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第四自然段。

  学生演示净角出场。并与鸭对比感受鹅的高傲和可爱。

  3)、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段同样也写出的鹅的高傲和可爱,读读想想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四.总结全文。

  在这荒凉的环境中,只有这只白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躯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出示课件:丰子恺的白鹅图)这小家伙,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我们一起来呼唤它吧!

  2、《白鹅》这幅画是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画,(课件出示丰子恺图像:简介丰子恺:这位老人,多才多艺,他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绘画,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瞧,他不仅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了出来,还给它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第13课——白鹅(课件出示题目),板书、齐读课题。

  过渡:老先生写了怎样一只白鹅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三、品读课文,感受白鹅的高傲有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模仿白鹅的姿态,理解并朗读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丰子恺先生第一次见到它时,心里就暗自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课件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左顾右盼"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用动作表示一下。

  3、同学们想想,这白鹅的脖子已经够长了,它还要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难怪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板书:高傲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它的高傲更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出示课件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感受鹅的叫声高傲。

  1、鹅的叫声高傲,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句。

  2、汇报

  ①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出示课件)

  a、学生读句子,说说原因。

  b、"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师小结:是啊!*时都是人去呵斥小动物,可这却是白鹅呵斥"人",都倒过来了,多高傲啊!

  C、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重读哪几个词语?你愿意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出示课件)

  a、学生读句子,说说原因。

  b、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师小结:它已经把自己当成家里的一员了,除了主人,谁也不能进来。

  C、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重读哪几个词语?

  ③从这几个词我们体会出白鹅不但高傲还非常凶恶。那你们有没有想过,白鹅为什么会这么凶?(看守门户,不让坏人进入。)它是多么的勇敢、尽职呀!。

  3、我们来听听鹅在来客人时是怎么叫的?(出示课件)

  4、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些什么?

  (出示课件)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好像在说:"____________"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似乎在说:"______________"

  小结:同学们真会想象,从你们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这么喜欢它呢!

  5、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课件),让我们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到鹅的高傲和尽职。

  6、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白鹅真是很高傲啊!所以作者说:好一个(生读)"高傲的动物!"[出示课件]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感受鹅步态的傲慢。

  1、过渡: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更是傲慢,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写鹅的步态的段落。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鹅步态高傲的词句。

  3、交流:(出示课件)

  ①A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a、学生读句子。

  b、知道什么是"净角"吗?见过"净角出场"吗?

  看课件理解"净角"及"净角出场"。

  c、看清楚了吗?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净角出场"?

  丰子恺先生养的白鹅就像刚才的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导朗读句子。

  ②B句:"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a、指名读句子。

  b、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见到人会怎么样?鹅呢?

  c、鹅不仅不怕人还咬人,真够厉害的。谁能把鹅步态的傲慢劲儿读出来。

  d 、比赛读,评价。

  (温柔地咬了一口,谁能把高傲劲读出来?)

  4、老师很想从大家的朗读中看到一只步态高傲的白鹅向我走来,愿意试试吗?(课件)

  5、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的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了。

  (五)学习5—7自然段

  感受鹅吃相的高傲。

  过渡:鹅的叫声、步态够傲慢的了,但和它的吃相比起来不算什么。那么它的吃相是什么样的?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1、(出示课件)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合作,研究探讨:

  ⑴默读5—7自然段

  ⑵思考:

  A、"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

  B、最可笑的是什么?

  C、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鹅的的高傲?

  边想边画出有关词句。

  ⑶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A、"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三眼一板",感受鹅吃饭时的可笑。

  ①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

  ②(出示课件)

  ③如果让你用一个4个字的词语来形容鹅吃饭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

  ④它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但它吃的东西能少吗?时间能改变吗?顺序能打乱吗?这就是(生读)三眼一板 多么可笑啊!

  ⑤还有哪里可笑?⑧⑨

  ⑥出示课件 (一生读)"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⑦师小结:它的吃法是多么刻板,即使水盆离得很远,也不改变吃饭的顺序。

  你们瞧,这多么有趣呀!多么可笑啊!

  B、最可笑的是什么?

  ①生读句子。

  ②过渡: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它的邻居——狗摸清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出有趣的剧目。

  ③能不能把这里面的趣味读出来?

  下面,咱们男女生比赛读,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④(出示课件)我们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再来看看。

  ⑤鹅去狗来,鹅来狗去,这一来一去,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笑啊!

  ⑥你感觉狗像什么?(小偷)从那个词体会到的?(窥伺)

  ⑦ 这鹅就连见了路过的生人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他是怎么做的?(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

  ⑧鹅竟然敢咬狗,骂狗,真是太高傲、太厉害了。

  ⑨鹅知道狗在偷吃吗?明知道狗会来偷吃,却依然我行我素,严格按照顺序吃饭,真是大老爷脾气不改。

  C、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鹅的的高傲?

  1、出示课件:对比"堂倌""老爷"的异同来体会鹅的高傲。

  ①生读句子。说说为什么。

  ②"堂倌"指什么?

  "堂倌"是服务员、店小二,都是侍候人的,本文指"人",而鹅却被作者称为"鹅老爷",人得侍候它,它是多么高傲啊!2、生读句子,出示课件。

  ①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光,会对主人"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

  (你们这些人,怎么侍候我鹅老爷的?连饭都看不住,真是的,添饭哪!快呀!)

  ②鹅吃饭,旁边得有人站着,为它服务,高傲吧,谁能带着体会读读这句话?

  ③那为了让我们的鹅老爷能吃好饭,我们把它的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不就行了吗?⑥

  ④生:不行,说理由。指名读。[课件]师:真是太高傲了。

  ⑤师:你会不会每天都坚持去侍候一只这么高傲的鹅去吃饭呢?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侍候它,你明白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板书:喜爱

  同学们,我们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这只大白鹅真是——[课件]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全班齐读。

  四、总结全文

  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喜欢它,却说它高傲,称它为鹅老爷,说它架子十足,这些词从字面看是在说鹅的缺点,是反话,而实际上却表达出作者对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这种写法就叫"明贬实褒"。

  其实,对一样自己喜欢的事物,不一定要口口声声说喜欢,课文中,作者没有说过一句喜欢,但字里行间却处处体现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

  请你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读词:大模大样、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引吭大叫、窥伺、脾气

  2.把生词带入文中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里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白鹅的高傲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根据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课文,读出对白鹅的初步印象,辐射出全文的相关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又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初次对话。

  (四)、品读课文,读出情趣。

  1.品读“叫声”,体会高傲、尽职。

  ①、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相同吗?那白鹅的叫声有何特点?

  ②、生读第3自然段;

  ③、如果白鹅会说汉语的话,你们猜猜,它会厉声呵斥些什么?

  ④、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让我们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和尽职。

  ⑤、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真正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2、品读“步态”,体会高傲、有趣。

  ①、不同的人走路的步态相同吗?

  ②、如若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不同人的步态,那有的人走路则是( ),有的人则是( )还有的人则是( )……

  ③、我们的鹅老爷是怎么走路的呢?

  ④、鹅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们能读出它的不同来吗?

  ⑤、分角色读。(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更深感受白鹅的高傲,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语言的风趣、诙谐。

  3、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步态,那不同的人吃相会不会相同呢?

  ②、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③、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④、教师创设情境,助解词义,使学生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⑤、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⑥、正因为这鹅老爷三眼一板的吃相才上演了这样精彩的一幕。

  ⑦、生读第六自然段,老师指导读文。

  ⑧、老师范读(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也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说给大家听吗?)。

  ⑨、学生练读。

  ⑩、学生展示读,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教学中,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使其兴趣盎然,有滋有味,反复不厌地潜心会文,并学会以声传情,读出情趣。

  (五)、感悟高傲,升华情感。

  ①、此刻在我们心中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②、现在你会如何再来读这句话(好一只高傲的动物。),从高傲这个词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丰老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使文章读来风趣,倍感幽默。从“高傲”这个看似贬意的词中却流露着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赞赏。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些点睛之词,让学生用自己的体会、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味道,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用两只眼睛来读词,用心聆听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味,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结语:正因为这白鹅的高傲、有趣、可爱、尽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故丰老先生才不胜其烦地侍侯这位鹅老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趣味十足的鹅老爷,才有了我们今天这篇幽默风趣的文章《白鹅》。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正是因为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才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趣味十足的鹅老爷,那我们就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⑴人物鉴赏:

  ①祥林嫂;

  ②鲁四老爷;

  ③柳妈;

  ④卫老婆子;

  ⑤四婶;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⑵情节鉴赏:

  ①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环境鉴赏: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③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表现手法鉴赏:

  ①人物刻画方法;

  ②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③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

  1、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

  2、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

  3、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学习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第 二 课 时

  一、谁是真正的刽子手呢?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是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二、分析肖像描写在本文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肖像的句子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与社会背景及文章中心有何联系?

  四、分析文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再次重申主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作业:

  自己搜集关于本课的文章,对比影视剧中与本文中祥林嫂形象。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

  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

  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尊重*,培养学生爱护*,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尊重*。(重点)

  2、理解“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两句的意思。(难点)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

  2、*的图片

  3、课件(时间为一分钟的题为*的`纪录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鼓励他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或电子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件下载、手写采蜜集等等)记录下来。

  2、准备几枚硬币。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升旗的时候,我们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每当这时,*声总会在校园上空回荡。每当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图案里有什么?在哪里还可以看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为题的小诗。

  板书课题:*

  三、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四、再读诗歌,互动质疑。

  (一)读读这首小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1.拾到钱要交给老师。

  2.钱币脏了要擦洗干净。

  3.要帮助别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动把他扶起来。

  4、当我主动把小弟弟扶起来时,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5.*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二)读完这首诗歌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问题卡上。

  问题预测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问题

  1.*图案里有什么?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

  2.我们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3.为什么*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4.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5.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二)梳理质疑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放在实物投影上师生一起去梳理:

  1.按诗的内容顺序梳理:

  (1)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2)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3)为什么*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4)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三)解决策略:

  ①择法自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默读、圈画、思考、旁批来感知重点内容。

  ②四人一组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交流、提高。

  ③全班汇报:大家各抒己见,组内外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充分交流,教师适时点播。

  2、汇报交流

  (1)学生可以在投影上展示他搜集到的资料:*图案、介绍*中有什么?代表什么?

  读一读诗中相关的内容。

  (2)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再放前面使用过的课件。

  师生一起朗读这首诗。

  (3)学生可以结合《采蜜集》等记录*时观察、收集的资料,说说在哪里可以看见*?

  (4)同桌同学讨论:我们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一)完成下列活动之一即可: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

  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二)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3篇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这节古诗文吟诵课,老师先请小朋友来背首古诗《小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

  宿:住宿,过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他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树阴、路径、追黄蝶、深远、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再全班齐读.

  3、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4、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名读。

  5、他们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6、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下老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边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还有谁来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这美好的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杨万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

  9、是呀,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又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兴起来,请你自己把这两句多读几遍,读出那种高兴的心情来!

  10、请想来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再四大组比赛读。

  点评:你们读得真有趣呀!我听了也高兴起来。

  四、诵读古诗,表现古诗的意境。

  1、过渡,老师忍不住想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有感情)是的,陈老师读得有轻有重,还注意了停顿,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还读得好呢?请你们分小组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练习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

  3、现在谁来挑战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先肯定学生的勇气,再引导学生点评。注意诗的节奏、轻重,有感情地朗读。)听后再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老师点评。

  5、古人经常用歌的方式把诗唱出来。老师也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你们想听吗?老师唱诗。

  6、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老师教唱诗歌。

  7、指导背诵,看图背诵,引背(篱落……树头……儿童……飞入……)

  10、同桌互悲互听,全班齐诵古诗。

  五、激发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1、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古诗。今天我们还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他在净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3、今天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请你回家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有感情地读背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访问:西华 教学设计 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