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产养殖在我国已有漫长的发展历程,且水产养殖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但是,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更注重了健康和养生,所以水产生态养殖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主要是利用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的同一区域内生态平衡,使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主要根据水产生态养殖的主要特征,分析目前我国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水产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旨在提高水产生态养殖的水平。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养殖;养殖技术;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96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域面积辽阔,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主要经济产业,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水产品的过度开发,水生物的生活坏境逐渐恶化,加之传统养殖业的设备设施不够先进,导致养殖区域内频发病害,大面积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渔民所能捕捞到的水产品也日益减少,水产品的质量也令人堪忧,所以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业是目前所需。重在生态平衡的水产养殖业更加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可以保证区域内生物共生发展,在最大限度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能够保持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1 水产生态养殖的理念及其主要特点
水产生态养殖是指在同一空间养殖多种生物,依据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原理,并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不同养殖生物之间可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实现区域内各生物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水产生态养殖可以使生物和环境避免遭受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将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并为人们带来切实的好处,形成水产养殖的高效和生态的发展模式。
所谓的水产生态养殖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生态平衡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它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生态平衡,可以是垂直空间、水平空间或者多维交叉空间,每组生态平衡都需满足各自的形成条件,每个层次空间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有在其范围内生活的生物个体。
(2)生态平衡的条件是各物种能够不断地繁衍生息,在同一时间中每种生物个体存在着不同的成长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生生不息,使得生物链得以延续,生物种类自身对外界环境等变化有着一定的调控能力。
(3)生态保持平衡,需生物体之间的生物功能定位完整,即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个生物类群共同完成生物代谢,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个体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并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轻微变化,具体表现为:每种生物自身对区域内的密度控制;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体可以依据外界环境而做出相应调整。
人类只有保持水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物质和能量的有机循环,才能够获得水产养殖业的长久发展,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而对自然界肆意的挖掘和破坏,那么也必然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水域会将这种累积的伤害反馈给人类。所以,人们对于水产养殖要有正确的认知,要从生态角度出发,保持水产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 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因子的变化
首先,我国很多地区的水域环境变差,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水质恶化严重,现在虽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生态系统破坏后的修复是漫长的。水生生物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量的工业废水等随意排放,造成河流等的污染;二是农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经过处理就被排放出来,还有就是人类水产养殖本身对水域环境造成的破坏。
其次,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种苗对于水产养殖成品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水产养殖的生物来源一部分为野生种类,它们虽存在着天然生存的优势,但是对于人类集中养殖的环境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它们经过逐渐恶化的环境影响,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生存的数量少之又少。
再次,频繁出现的病毒也有很大的危害。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能够引发水产生物发生病害的细菌和病毒种类逐渐增多,虽然一些常出现的因细菌而导致的疾病能够得到预防和治疗,但是对于新出现的病毒性所致的疾病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不能提前预防,在出现后也没有较好的方案和药物来治疗,使得水产品一旦遭受病毒侵袭,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死亡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扩大发展。
2.2 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生态养殖意识
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一些渔民进行的小范围的零散养殖。这种情况无法形成统一的养殖模式,实施统一的科学化管理,尤其是在物资投入使用方面,同时增加了产品包装和市场流通等方面的管理困难。我国农副产品市场管理不规范,没有商标的产品以及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中都有销售,使得产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这也对水产品的生态养殖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水产养殖户为追求短期利益,对于饲料和益生菌的投放品質没有坚持高要求,不但使得水产品的质量严重降低,也对水产品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这严重违背了水产生态养殖的理念。
2.3 缺乏完善的水产养殖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水产养殖行业中,药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明确规定不能用于水产养殖行业的药品仍然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由于水产养殖区域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药品可以随意购买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部分还可以在水产品中检出残留。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已经加大了监管力度,大规模的生活污水也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处理,但是对于家庭生活污水排放、农场养殖带来的污水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农药、化肥的污水没有做出统一规划,一部分仍然肆意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水产品生活环境遭受迫害,同时有些养殖区附近存在小企业废水废气随意排放的现象,就更加剧了水质的日益恶化。
2.4 水产养殖技术不够成熟
一方面,不具备病害防治技术。许多渔业从业者过分看重当下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养殖的长久发展,不在疾病发生前积极做出预防投资,而是在疾病发生后,只考虑成本,选择一些虽然效果明显但是易残留的药物进行治疗。水产品所发生的疾病也会因同种药物的反复使用而产生抗药性,如果养殖人员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擅自将药品使用加大剂量,这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无效投入,也会使水产品及水产品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另一方面,养殖模式不科学。由于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相对零散,而且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所采用的养殖模式多是从如何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所以经常会出现水产生物的生物链过于简单或者养殖密度过大的问题出现,这样短期内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长期下去不但不能保证经济效益,而且会使水生环境产生恶性循环。
3 水产生态养殖发展模式
3.1 调整水产品生态环境
一要加大力度杜绝污染源。要彻底改善水产品的生活环境,就要从根本上杜绝水质污染源,不仅各大工业污水不得随意排放,平时的居民用水也是污染来源之一,也必须经过认真处理后,才能排放进附近的河流,加大污水处理监管力度,拒绝来自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给水产品的生态养殖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水域环境。同时,养殖户需对水产品的养殖密度有科学的认知,所有品类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其自身的最佳范围,所以养殖户的合理养殖,才能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和质量,使其为养殖户带来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不会因过度养殖而造成水体的污染,水产养殖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要优化水产品种苗。水产品养殖必须严控种苗的质量,只有对种苗质量高标准,才能促进水产品生态环境的形成。良好的种苗投放进水域中,可以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保证成活数量,提高水产养殖质量。优选的水产品种苗,在出场前一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管理,这样不易携带细菌和病毒等病源,不容易对水域造成养殖污染。在种苗投放后,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在饲料和药品投放上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
三要加强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目前,一些常见的水产品细菌性疾病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对于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是束手无策,所以这就要求养殖户在种苗进场前做好病毒检疫工作,以防种苗投放时就带有病毒,这样不但会造成水产品的大规模死亡,还会使水域环境遭受污染。在健康种苗投放后,养殖户也要加强对种苗的科学管理,在饲料投喂上一定要讲求科学合理,在发现疾病发生后,也要采取合理措施,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药品,破坏水产品生活环境的生态平衡。
3.2 提高生态养殖意识,促进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加强养殖户对水产生态养殖的认识,使人们的意识里接受水产生态养殖的概念,将目光放宽放远,不再为追求当下的一点小利益,而在饲料等问题上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造成水域生态平衡的破坏,也避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在政府等部门的宏观调控和资金、技术支持下,将同一地区内零散养殖聚集在一起,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实现水产生态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将水产品进行市场化的包装和管理,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养殖户的经济创收,也便于统一实施系统的、科学化的技术和管理,将水产品提高层次,做成质量和安全上的放心产品。
3.3 建立健全水产生态养殖管理机制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国家也正式出台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条例,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从事渔业生产的人群已经逐渐有了生态健康的意识,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安全有效的制度法律,加强水产生态养殖的管理。在水产养殖形成规模后,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水产养殖管理机制,加大对药品使用的监管力度,药品使用要严格遵守行业的制度和标准,禁止养殖户将国家不允许使用的药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进行私自投喂。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努力保持养殖水域不被污染,使养殖的水产品能够通过质量安全检测,达到健康无公害食品的要求,打造行业高质产品,积极推动整个养殖行业的发展。此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加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化管理,要在互联网中学*水产养殖的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养殖户水产生态养殖技术,促进水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化;同时,水产品养殖业的信息化需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和技术上加强投入力度,促进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使得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竞争力有所增加,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3.4 加强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
首先,对于水产品养殖中可能出现的病害,应该秉承事先预防的理念,并且要时刻注意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养殖户需系统学*水产品病害防治办法,加强对水产品从种苗投放到成品销售进市场中间的每一环节的科学化管理,在出现病毒性疾病时,能够正确用药治疗,避免因滥施药物而造成的水产品和水域环境的污染,提高水产品的养殖产量,使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市场竞争的强大力量。其次,水产养殖业效益获取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养殖模式,它包括許多方面,如水产品的种类、水产品的数量、以及和其他生物的搭配等等。养殖户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产品生活环境的生态平衡,合理选择种苗,做好养殖密度控制,并且搭配好相应植物或动物等其他生物的比例,保持水域中各生态系统的种类均衡,从科学长远的角度出发,既得到丰厚的经济收入,又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户要从根本上提高科学认知,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水产养殖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加强对水产品养殖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养殖,优化水产品的质量,彻底改观以往传统养殖所造成的劣态,推进水产养殖的生态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是遵循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生态平衡中谋求经济效益,才能促使生物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黎标.我国水产养殖污染的最佳管理模式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