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文化交流组织选拔学生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机制

时间:2022-10-29 1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是一个从事国际间教育交流的非营利性民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每年选派各国中学生参与异国文化交流,被选派的中学生将成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的和平小使者。

关键词:中外比较;基础教育;评价机制

本文通过AFS选拔进行中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比较,从而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应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建议性地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用帽子、围巾、书包等小道具即兴进行创意表演。面对面坐好,一个人扮演另一个人的影子,要把对方的动作完全模仿出来。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随意地围坐在一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其实都是全国AFS项目出国学生选拔赛的一部分内容,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交流能力,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中学生会参加这项选拔赛。

据了解,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为各国中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异国文化交流,目的是让今天的孩子,明日世界的主人,成为和平的小使者,从而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避免战争,让世界永远和平。我国自1997年加入以来,已派出了千余名学生分赴美国、德国、法国、芬兰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生在国外的十多个月住在当地居民家中,在附近学校就读。每年的AFS项目选拔总能吸引大批中学生的报名参与,而每年的选拔方式也不尽相同。选拔赛除了进行必要的英语水平测试外,大多都是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组成,以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排大小”,大家站成一排,闭上眼睛不许说话,用肢体语言按出生月份重新排序,这是发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彼此沟通的重要性。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是希望通过聊天了解学生们主动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从聊天的话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和性格等综合素质。

负责组织我省AFS项目选拔的老师说,我国的中学生到国外通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语言是沟通的基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例子表明,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尤为重要。在生活中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很多在国内不成问题的问题到了国外却成了严峻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到芬兰交流的中学生说,他刚到芬兰时仍像在国内一样,一放学就乖乖回到家看书、做作业,接待家庭的父母很着急,问他为什么没有兴趣爱好,他们认为放学就回家是不正常的,而新朋友见面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业余时间做什么。后来他只好参加排球队,又参加了“走在森林、睡在森林”的远足小组,生活丰富了,兴趣也越来越广泛了。

从AFS项目的学生选拔上,比较中外学生的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还是有明显不同和差距的。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很多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学*成绩优秀,但在家里却不是父母的好孩子,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没有了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的美德。中国父母的传统评价观念是只要孩子学*好就成,其他都无所谓,所以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

第二,自理能力差,对社会认知少。很多学生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一旦离开了父母就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时刻都有父母陪伴和庇护着,很少机会接触社会,对社会了解甚少。这与中国的独生子女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有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要在家庭中分担一些家务劳动,不论是帮助妈妈摆放碗筷、洗碗、洗衣,还是收拾房间或锄草,为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上学后学生们也有机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有一份有偿工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缺乏集体主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走入外面大社会的一道门槛儿,进入学校和社会,学生就不再是个体,而是集体中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的一些学生平时只注重提高自己的学*成绩,不善于与其他人沟通,缺乏与别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成功和喜悦。应该说这一点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缺少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大多数人都知道,国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他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即使做错了弄坏了也不会责怪,而是夸奖和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继续做,也不会轻易影响或干扰孩子的思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说明好的评价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第五,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勇气和信心,容易一蹶不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高考、中考这些关系一个人成长的人生转折点,给学生们以无形的强大压力,也使中国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很多学生在过桥失利的情况下,无法面对现实,甚至产生极端思想,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难道不是我们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悲哀吗?这些都直接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缺陷,暴露了传统应试教育和学生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

归根结蒂,这些问题和不足都迫使我们调整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树立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理念。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无处不在,教育的首要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树立新的评价理念,积极探索构建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才能将素质教育推行到底。我们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过来的,通过切身的体会和经验,我认为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应注意几个方面:

(1)目标要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学校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各门课程都得高分,也不是为了学校取得高的升学率,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全民素质,这是制定新的评价机制时应时刻注意的。另外,对学生没有丝毫促进和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如同空中楼阁,形同虚设。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增加对未来生活的自信。

(2)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评价要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余时间利用、参加各项比赛或课外活动的情况、班集体荣誉、期末考试等,这些可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学*水平和素质提高程度。同时要发挥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反馈调节、激励制止、反思总结、诊断引导的作用。

(3)要对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这一点实际上是第2点的一个横向着眼点。除关注学生学*成就外,也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也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在整个过程评价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4)评价者的范围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要共同参与评价。虽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被评价者,但是也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能够让学生对评价机制认可的手段之一。

(5)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学生的纸笔测试与其他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把质化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

我想如果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评价体系就会比较完善,依此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当然这些还不全面,需要教育专家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同时,大家还应该正视一个事物发展的状态。因为我们看到了目前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学生的现状,听到了来自社会和广大家长们的反应和呼吁,感受到了与世界、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距离,我们才开始转变思维模式,力图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很好的兆头,表明我们国家正在奋起直追,努力向别国学*。但是,我们又听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指责,认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徒有虚名,认为如果不取消高考制度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些批评固然是有理有据的,我们的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和障碍,但是我们是否是从国家现状、从教育整体的局势来看待问题的呢?胡锦涛***一语道破天机,“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任何一个大的数字除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小的数字;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大问题。”另外,几千年来,从我们老祖宗开始就一直沿袭着的科举制度,到高考制度,以至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等考试制度,一直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可是,请问一个面对着生存和发展的大国,一个还没有足够强大、时刻被别人惦记着的大国,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这种方法更直接更有效的呢?现在我们强大了,可以考虑从根本上怎样能使自己更强大和发达,教育下一代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但是面对根深蒂固的选拔制度,改变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国推行一种新政策、改变旧观念的困难程度。我们必须从小环境开始,从每个学校、每个社区、每个城市开始实施和推行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从小事情做起,从多方面多角度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多组织些AFS项目一样的活动,循序渐进地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学生评价机制。我相信,终究会有一天,令我们望而生畏的高考等传统的评价机制会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被简化或者被取缔,最终退出中国教育的视线,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会真正地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黑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

推荐访问:看我 文化交流 基础教育 选拔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