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家庭教育论文热门

时间:2023-08-16 14: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第1篇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论文热门,供大家参考。

关于家庭教育论文热门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第1篇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
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
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
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
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
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
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
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
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
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叶莉.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第2篇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写作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公务员之家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第3篇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
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
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
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
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
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
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
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
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
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叶莉。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第4篇

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题活动设计,实际上是由老师在主题活动具体实施之前完成的工作,并为其他指导老师提供参考,然后由各小组指导老师完成指导计划。通常情况下,主题活动设计应当包含活动主题(即活动主题的名称、活动背景等)、目标(其中包括总目标和各环节的分项目标等)、适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设计和指导人员、活动持续时间、实施过程以及实施建议和评价等。从实践来看,制定指导方案,不仅可以明确老师的任务,而且有利于落实具体活动。

一、明确主题

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主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中,以某主题作为基本线索,并且围绕该主题参与活动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而言,设计的主题应当符合教育性,而且最好结合节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以确保设计话题的“亲民”性,这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大大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实际可行性。明确的活动主题,应当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用性一定要强,能够确保幼儿在参加该主题活动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利用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及所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表述

随着教育主题各阶段活动的全面展开,孩子们的认识以及体验也逐渐深化,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基本形成,主题活动中的各阶段设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第一,首次活动目标表述。即孩子们参加某活动方向以及要求。在一次具体活动中,既可以是课堂教学活动,又可以是课外活动。第二,活动范围。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状况。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教育主题之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实施,但是幼儿园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参差不齐。对此,应当明确范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应当更具实际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

三、设计与指导人员

第一,设计人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既可以是老师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标明设计人员,既可以是对老师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还有利于实施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第二,教学团队。以主题活动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学指导小队,既可以明确团队形成、各成员具体任务,又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准备与实施

首先,应当做好活动主题资源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现有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和社区等,同时还包括幼儿园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幼儿家长利用。其次,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是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分阶段对主题活动全过程优化设计,或者利用可跳转设计思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均是在分解主题活动总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设想,而且必须包含与之对应的老师指导重点。比如,在“绿化带以及小区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将研究过程进行分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专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阶段,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通过播放花草树木以及草坪被践踏等相关环境问题课件、视频等,然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还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定位和确定活动专题。第二阶段,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根据专题优选研究方式和方法。(1)拍摄一些关于绿地破坏方面的照片和视频;(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记录践踏草坪的人数;(3)组织问卷调查,随机对街头群众做调查;(4)访问主管部门、专家。第三阶段,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内容,编排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活动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选择活动方式和方法。第四阶段,总结。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资料等,撰写报告,构想和设计汇报形式,在准备好交流汇报以后,再展出结果。

五、评价及建议

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评价,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对于主题活动方案而言,在设计时,应当包含活动评价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应当重点突出的评价方式。就活动实施而言,笔者认为对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困难等,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幼儿园老师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既是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又是学习者、资源查询者和研究者。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以及探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时的老师指导策略,成为需注意的基本问题。作为老师,应当具备观察以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整合和提升幼儿的能力,并为此创设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

六、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设定、实施,应当非常的灵活,根据事件、教育节日、孩子比较感兴趣以及容易激发他们兴趣的事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灵活实施活动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丰富。通过优化设计幼儿教育主题活动,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红霞 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1]吕丽芳.谈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J].甘肃教育,2013,(16).

[2]黄丹卿.幼儿主题活动中教师行为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04).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第5篇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 热门 论文 关于家庭教育论文热门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热门5篇) 关于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