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县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工信局统一安排,我们对全县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调查。此次调研,我们共走访食品加工企业21家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
XX县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工信局统一安排,我们对全县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调查。此次调研,我们共走访食品加工企业21家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其中有青叶食品、千年食品、锦江酒业、金源农业、锦源生物、金世本香、思忆食品、宜万佳有机、永康实业、九润食品、锦江有机等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水晶百合、金佰荟食品、瑞丰生物、辉明有机、辉明酒厂、银湖农业、源禾农业、小禾刀米业、顶哥食品、鑫多福食品等10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我们调研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老总座谈了解、查阅企业相关资料等方式,我们就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和趋势、存在困难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下一步发展对策和建议,与企业老总们展开了交流探讨,广泛征求了企业老总、一线员工以及农村农业局对加快我县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始于1999年提出有机(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模式,发展成以有机(富硒)产业基地为基础,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覆盖全县11个乡镇的集群产业,荣获了“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江西省重点产
业集群”等称号,是我县重点产业之一,我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种植和加工基地。
1、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全县有机农业整体推进的有3个乡镇,有机农业生产区域覆盖了11个乡镇,成为我县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到目前为止,有机认证土地面积达45.7万亩,富硒土壤面积达715平方千米;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2家、家庭农场71家,有168种有机农产品销往32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达32亿元,主要是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百合、南酸枣糕、荞头等系列品种,我县也因此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2、富硒土壤分布情况。经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对我县1325平方千米富硒土壤普查采样,合计样品3636件,组合样1325件,依据样品分析统计结果,XX县潜力富硒(0.3≤Se<0.4PPm)及富硒(0.4≤Se<3.0PPm)土壤总面积达1037平方千米,其中富硒土壤面积达715平方千米,占XX县采样面积总面积的54%,富硒土壤大规模分布在罗城镇(富硒土壤面积82平方千米)、双桥镇(富硒土壤面积59平方千米)、三兴镇(富硒土壤面积77平方千米)、株潭镇(富硒土壤面积62平方千米)、黄茅镇(富硒土壤面积73平方千米)、潭埠镇(富硒土壤面积56平方千米)、白良镇(富硒土壤面积62平方千米)、鹅峰乡(富硒土壤面积35平方千米)、马步乡(富硒土壤面积49平方千米)、县城周围(富硒土壤面积18平方千米)、富硒土壤分布总体呈北东向,东西长约55千米,南北宽约13千
米,富硒规模巨大,硒元素含量高,具有大规模发展规划富硒农作物产业的前景,其中三兴恒晖生态园全部富硒,农村农业局已经请相关机构在做有机(富硒)产业规划。
3、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情况。全县现有有机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1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成长型龙头企业6家。以青叶食品、千年食品、锦江酒业、金源农业、锦源生物、金世本香、思忆食品、宜万佳有机、永康实业、九润食品、锦江有机为代表的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8年生产和销售情况良好,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等三大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实现工业增加值7.27亿元,同比增长-7.19%;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79亿元,同比增长-6.45%;实现利润总额3.65亿元,同比增长-5.68%。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7家,分别是青叶食品、千年食品、锦源生物、金源农业、金世本香、思忆食品和九润食品公司,青叶食品主营业务收入达9.46亿元,位居全县食品加工企业首位。我县有机食品企业的主要产品有百合、南酸枣糕、荞头系列和有机大米、有机果蔬等47个系列,160多个品种;美国、欧盟、日本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占全市80%以上,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富硒名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
4、品牌创建情况。我县有机食品产业注册商标100多件,其中“千年”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XX百合”
被评为地理证明商标,“龙牙百合”、“宜万佳”
、“千年南酸
枣糕”等多个商标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千年食品、青叶食品、金世本香、金源农业、锦江酒业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亭5U系列有机大米”、“千年南酸枣糕”、“青蕾牌荞头.竹笋”获省级著名农产品品牌。
二、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我县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远大。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化有机农业的战略规划,近期提出按照“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园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抓紧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区5万亩总体规划、1万亩详细规划和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等举措,力争核心区面积达到5000亩,建立3个1000亩、7个500亩连片原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金字招牌,以千年食品、水晶百合等企业为依托,做强南酸枣糕、龙牙百合等本土特色食品产业。加快锦源生物技术创新,实现医药酒精生产规模化。做响锦江酒业品牌,推进恒晖大农业有机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实现效益倍增,全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园基础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三、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县有机农业、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化推进进程,尤其是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提出的新要求,我县有机食品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以下困难和瓶颈问题。
1、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产业政策上看,有机农业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上
的进一步倾斜和扶持;从市场上看,产品仅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群体为高消费群体;从效益角度上看,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较低。
2、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我县食品加工企业除了少数较大企业外,多为家庭经营管理,缺乏先进理念引导,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市场忧患意识和企业做大做强的开拓进取精神不足,食品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管理理念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技能型人才缺乏,尤其是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人才不多。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紧密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
产业集聚较低,企业往往是单打独斗,集约效应差,形不成市场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从种植到加工到市场,各产业要素很不完备,产业链条远没有实现紧密的连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技术创新的活力和能力。产品技术仍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未深入人心。
4、融资成本高、用地、用工依然较难。
部分企业发展中用地指标、用工瓶颈问题依然难以**,融资渠道虽然较多,但是融资成本依然很高,企业负担较重,配套服务不健全,项目资金难整合,靠自身积累,减缓了发展速度。
5、转型升级压力大
XX食品产业整体规模偏小,集群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较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比较突出,在发展转变过程中面临着“未强先转”、“未富先转”的难题,节能、减排、降耗压力较大。
近年来食品产业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燃料与动力价格高位运行,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形成极大制约。
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是我县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20年的发展,我县有机(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化发展形势,产业集群初步显现。但随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对有机食品进口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对食品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增强,有机食品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与日俱增,利润率也呈上升趋势。有机食品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建议:
1、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贯彻落实好《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加快发展特色龙头产业,将有机食品产业明确为发展重点,县财政每年安排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专项资金220万元,重点对全县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管理创新重大项目、管理创新重要成果、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企业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进行支持。同时积极争
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资源,拓宽健全招商引资渠道和机制。优先引进符合产业规划、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或项目。
2、健全招商引资机制
一是明确招商引资原则。面向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立足现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紧盯产业链中高通用性和高附加值环节,制定目标招商区域;优先引进符合国家和江西省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获项目。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通过办节会、参加展会、合作洽谈会、单项引进、组团招商等多种形式,实现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根据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制定目标招商区域,设立招商机构或招商总代理,对引进成功项目按投资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以上招商。
3、拓宽产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机(富硒)产业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服务企业发展。继续推广“财园信贷通”,多途径、多方式缓解重点企业和项目融资难题。二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加强对食品企业上市的引导,优先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挂牌“新三板”,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量的前期费用补助或财政奖励;积极构建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强企业上市辅导,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上市计划。三是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担保机构扩大对食品品牌企业(包括应收账账款所有权在内)的担保抵押物范围;着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支持企业联盟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
4、优化人才激励政策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养食品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XX创就业;支持企业采用定向、订单等方式委托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食品产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二是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带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给予转化资金支持;加大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建立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从研究项目、生活各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XX创就业。
5、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的完善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保障,应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同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大力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本的保障,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创新成果发布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
新的金融支持,制定对相关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制度,以贴息、补助、建设创新基地以及科技园区等形式,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大力增强政府性投资对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的支持。
推荐访问:食品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