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如果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则开展混养方式。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400元。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30亩,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50-80尾,规格3-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鱼60-100尾,规格2-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50尾,规格3~5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10公斤。
四、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养黄颡鱼40-60尾。规格2-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12公斤。
五、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养黄颡鱼40~60尾,规格3~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8,15公斤。
六、注意事项
1 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2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3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他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螫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4 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人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5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会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