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业是河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河北省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突出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难得的机遇实现河北省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方法,提出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制订京津冀乡村民宿统一规范、建立京津冀乡村旅游信息平台及旅游纠纷处理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协同发展 乡村旅游 产品品质 信息平台 纠纷处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秦皇岛市2015年度重点应用性研究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06131,课题名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晓燕。
作者简介:王晓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张玉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刘秀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2-02
一、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党中央和河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将河北省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环绕京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河北省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形式,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2年,我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全省年接待人数达4000万人次 。乡村旅游有效带动了河北农业的转型升级,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二、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
(一)产品品质有待提升
虽然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典型,如以自然景观为核心产品的白洋淀、以现代生态农业产品为核心的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但大量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类型单一、品质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成为制约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之一。以秦皇岛市昌黎葡萄采摘为例,旅游内容往往只是单一的葡萄采摘,缺乏对产品内涵的扩展,没有围绕葡萄这一特殊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旅游体验,因而产品缺乏厚度,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
(二)经营规模有待壮大
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身份多样,有国有或集体经营者,也有私营企业,但更多的是普通农户,这导致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普遍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1.资金制约。相比较而言,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经济实力普遍有限,获得金融信贷或社会投资的机会较少。资金的缺乏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2.专业化不够。多数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以农业为主业,以旅游业为副业,经营带有季节性,农户缺乏专业的旅游产品研发和经营能力,能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多类型单一、内容简单,不能给游客提供深层次的、丰富的旅游体验。
(三)经营效益有待提高
我省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经济效益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1.在全省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以2012年为例,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河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接待国内游客2.3亿人次,创收1553.9亿元,接待国际游客129.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亿美元,而乡村旅游收入刚刚突破100亿元,可见,乡村旅游在河北省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2.人均旅游消费额不高。按照全省2012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来算,人均消费仅有250元,给经营者带来的收益比较有限,旅游产值并不算大。
(四)产品辐射区域有待扩大
目前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内以及地理位置相邻的周边省市等北方区域,南方游客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1.产品缺乏核心吸引力。2.宣传不到位。河北虽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通畅,外地游客对河北乡村旅游的了解程度有限。3.交通等配套设施不足。河北很多乡村旅游的地点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水电、排污、垃圾处理设施比较落后,从而大大降低了外地城市游客的旅游意愿。
(五)产品体验期限有待延长
游客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影响着经营收入。根据河北省旅游局发布的《2014年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游客在河北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65天。平均不到2天的停留时间,说明我省旅游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产品对游客的粘度不够,产品的内在品质还有待提升,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帶来的机遇
(一)政府间跨区域合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2012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河北联合北京、天津共同编制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北京—河北拒马河峡谷旅游区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为实现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先进的产品设计、经营理念
北京和天津是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在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产品推广方面都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北京为例,为了改变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低水平问题,北京在乡村旅游方面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的业态,挖掘产品内涵,率先在全国推出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八种产品形态,并出台了专门标准,值得河北省借鉴。
(三)资金支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会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除了河北省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外,北京和天津在给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比如,天津市与京冀及周边地区共同治理污染排放,从2010年到2014年近5年内累计拨付河北省1.6亿元 ,用于承德、唐山两市的水源保护项目,该项投入有助于改善乡村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支持。另一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旅游部门还通过共同对旅游投融资项目进行现场推介、建立覆盖京津冀区域的旅游投融资服务平台等方式吸引旅游投资。
(四)市场需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扩大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增加外省市客源,主要原因有:1.区域一体化带来了旅游便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念减少了地区封锁、地区歧视,带来了交通、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共同建设,为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产品品质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河北省吸引资金、人才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吸收京津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提高河北乡村旅游产品产品品质,增强对外省市客户的吸引力。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打造河北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1.拓展乡村旅游产品内涵。吸收北京、天津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聘请京津专业人才对河北省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设计开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的项目内涵,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如昌黎葡萄沟旅游景区可以在传统的采摘、农家饭和爬山之外,将昌黎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秧歌引入,由专业的表演团队定期进行表演,以便游客在休闲之余,细细品味浓郁的地方文化。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对河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弱弱、强弱联合,打造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对此,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细化规划,为资源整合牵线搭桥,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推广和营销,加强对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制订对京津冀乡村民宿的统一规范
在全国人大制订“旅馆业法”之前,可以探索在京津冀三地对乡村民宿的基本问题进行地方性立法。具体从以下角度进行设计:1.明确界定“旅馆”的概念,将各地专门提供乡村住宿的场所如“乡村酒店”、“民宿”进行统一称谓。2.规定乡村民宿业市场准入的条件,从注册资本、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层级式的规定。3.规定基本的服务合同条款。明确乡村民宿经营者、游客在经营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4.明确预订和退订相关制度。5.明确住宿时间与房费收取规定。6.完善经营者的保管责任。明确经营者无偿保管的范围,明确保管合同的成立要件。
(三)建立京津冀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通畅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建立京津冀三地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具体来说,由京津冀三地旅游管理部门共同主导,共同出资,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乡村旅游信息平台,包括互联网平台、移动客户端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Q等现代传播媒介,汇总和传递乡村旅游服务信息。在信息平台的内容建设方面,着力从乡村旅游信息、旅游预警信息、旅客评价信息、旅游黑名单信息、旅游纠纷投诉和处理信息等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建立京津冀旅游纠纷处理机制
建议京津冀三地建立乡村旅游纠纷联动机制,旅游部门、价格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执法。具体来说:一方面,三地建立执法协调机构,联动执法,比如京津游客在河北发生旅游纠纷,不能与经营者协商处理的,可以通过京津冀乡村旅游纠纷联动机制向协调机构投诉,由该机构通过河北当地的执法机构协调处理,并及时予以反馈。另一方面,建立旅游部门、价格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改变区分行业、区分流通环节而设置不同监管部门的现状,提高监管效力,及时查处乡村旅游中的不法价格行为。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北省要积极提高旅游产品品质,通过对乡村民宿进行统一规范、建立三地旅游信息平台和旅游纠纷处理机制等途径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可以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对旅游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来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注释:
数据来源:长城网.网址 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2/04/14/011821010.shtml,2014-04-14,访问日期:2015-07-06.
数据来源:中国财经报网.网址http://.cn/web/meyw/2014-10/28/content_1133792.htm,2014-10-31,访问日期:2015-07-06.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张玉霞、苏晓丽.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法制与社会.2014(11).
[2]王晓燕、刘秀清、鲍金伶.乡村旅游中食用农产品安全立法不足及其完善.法制与社会.2015(2).
[3]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环境保护.2014(9).
[4]李然.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管理观察.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