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评级的“危”与“机”

时间:2022-10-29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m5@۝w?iiZ主任)

我认为,景区评级后被摘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景区经营不善,被迫关门,随后被旅游主管部门摘牌,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4A级以下的投资性景区,如海南热带海洋世界。第二种情况是评级成功后景区疏于管理,服务质量下降,经过旅游主管部门复核后达不到评级要求而被摘牌。本次,我们主要来谈第二种情况。

评级成功的景区疏于管理而被摘牌,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目前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普遍缺乏,在法律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景区经营者往往会以利益最大化作为景区经营的主要目标,忽视景区持续经营的关键是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传统的一次性观光旅游模式对景区经营者影响极深,导致其服务意识极为淡薄;三是景区所在地政府在景区评级中“重创建、轻维护”。创建时花大力气、搞运动,创建成功后日常管理难到位;四是景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分配不和谐。一个景区的利益主体一般涉及到政府、企业、目的地居民和游客,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负责任地过度索取资源,与民争利,当地居民为能分一点残羹冷炙而沦为小商小贩、黑车黑导,极端情况诱发主客矛盾,如婺源景区“闭门拦客”事件,因此复核不达标在所难免;五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包括介入企业、政府各部门如旅游局、文物局、林业局等,权责界限模糊不清,相互掣肘,导致集体不作为。

“动态管理”不是新发明,一直有之

主持人:这一次连续出现景区摘牌事件,旅游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是否说明我国景区的评级制度真正实现了动态化?

窦群(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

我在国家旅游局规划处工作期间,就参与过景区标准制定和评定工作。对这方面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摘牌”是一个通俗的、被普遍使用的但并不太准确的一个概念,所谓“摘牌”事件也并非偶然的个例。据我们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评级管理一直遵循“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如2006年海南热带海洋世界因经营不善关门,一年后,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摘掉4A级景区牌,成为国内首个被摘牌的4A级景区。

2011年末以来,连续出现的景区摘牌事件之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并非说明我国景区的评级制度自此才开始真正实现了动态化管理,而是因为这项制度的执行指向了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力、代表了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最高水平的所谓“景区大腕”——5A景区。被媒体广泛宣传,就给了人错觉,似乎是各级景区评定机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景区等级“摘牌“运动。

我国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制度始于两个基本依据,一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下称《标准》),二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我要明确的是,景区的等级制度实施动态化管理是《办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办法》第十九条,“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办法》第二十一条,“经复核达不到要求的,由相应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景区等级有升有降,有得有失,这是开展景区等级评定工作一开始就明确的制度,不是近期的发明创造。

跟据《标准》,我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A等~AAAAA等5个等级;申报景区经评定机构认证合格后,将被授予相应等级。对于复核中发现问题的景区,按照《办法》可以有“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等四个等级的处理。“摘牌”属于最高等级的“取消等级”的处分。

余家毓(江西龙虎山景区总经理)

这次对知名景区“动真格”的整改“摘牌”,确实让我们景区经营管理者意识到评级复检决不是“走过场”、“空吆喝”,而是旅游主管部门真正在落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

推荐访问:景区 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