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未来

时间:2022-10-25 2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体会到人文精神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对办好一所学校的至关重要。很有意思的是,闫勤这里阐述的基本精神和重点,在俞子夷等先生的著作里都可以找到其根脉,也可以看出两个10年以至110年的“努力纪”是一脉相承的,其出彩的地方,既是校本最大的创造,也同时具有普适的意义。

⒋第四本书是《教育现象学》。现象学关注的是生活世界,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观察、研究、思考教育的问题,就形成了教育现象学。在这里,理论和概念被悬置起来,人本身,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人的生活体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到南师附小,我们常常“阅读”这样的“教育现象学”: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教育场景,听到许多教育故事,甚至还会与某位、那一群熟悉起来。汪霞教授说:“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东西只有在个体化的王国中才能找到。”[4]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说:“现象学的教育学关注的是学生和教师的种种生活体验,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和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敏感性。”[5]。正是从南师附小师生的日常生活里,人们领悟到许多南师附小的精神,领悟到许多教育的意蕴,这里的教育现象和对教育现象的关注,也是走向未来的宝贵资源。

三、扬帆启航

南师附小已经走过去110年,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愿景美好,行囊饱满,正待书写新的“努力纪”。

⒈以明灯引领航向。现任作协**铁凝女士曾有《文学是灯》的讲演,她回顾了文学对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她认为文学是明亮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明灯。借铁凝的说法,“童心母爱”的教育哲学更是一盏“宝莲灯”,她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我们的未来世界。她一定会让附小人在新的征程上少些迷失和迷茫,添就信心和力量。

⒉以有限通向无限。要实现大目标,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的。近十年来,围绕“爱的教育”,附小人就是不断明确有限目标,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从“现代斯霞型教师成长的研究”到“薪火相传的爱:基于斯霞儿童教育思想的课程校本化研究”,再到“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正是在一个个具体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又发现新的天地,赋予自己新的使命,在有限上生成无限。他们的脚步是坚实的,前程是不断打开的。

⒊以细微孕育伟大。闫勤校长的“未来宣言”是:“秉承‘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校训,始终把“爱”和“实验”——这样两个具有附小精神气质的主题词和文化气象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南师附小的‘新十年’!”他们的创造,更多地就是“做小事情”,就是点点滴滴、琐碎平凡。正是这样的“日常”,包孕了春风化雨般的濡化,滴水穿石般的积淀,“崇高”、“伟大”就成为其中的意蕴。

⒋以创新续写历史。南师附小是在对未来风光无限的想象中,梳理文化脉络,提炼学校精神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发展战略一定是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统一。我特别希望,他们以创新续写历史:要有大视野,要走在思想前沿、技术前沿、审美前沿,体现真正的时代精神;要有大气魄,坚守理想,坚守信念,坚守品格,在合理扬弃、自我更新中创造新的自我;要追求大境界,要让学校成为爱的乐园,成为素质教育的示范,成为斯霞精神沐浴下的教师发展学校,要让学校在全市、在全省、在全国,甚至在国门之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南师附小应该有,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万千气象!

注释:

[1]参见陈嘉映:价值的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6.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5.

[3]闫勤:《实验与爱同行——南师附小110年的努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63.

[5]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种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颜莹

推荐访问:向往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