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苦瓜人工栽培技术分析

时间:2022-10-25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野苦瓜是一种绿色的野生蔬菜,主要分布于福建、广西、贵州西南部和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通过人工栽培可以提高野苦瓜的存活率,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基于此,介绍野苦瓜的生物学及药用价值,总结现有野苦瓜人工栽培技术,旨在对野苦瓜人工栽培前景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 野苦瓜;人工栽培;农业

中图分类号:S64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5.001

1 概述

野苦瓜又称为翅果藤,也叫奶浆果、羊角瓜,从种属来分属于萝藦科。野苦瓜主要产地是勐野江、把边江边。在自然野生状态下,繁殖结果为蓇葖果,长圆形或者椭圆形;由于外果皮上有多个苦瓜形状的纵翅,因此远远看去就像是苦瓜,进而得名为野苦瓜。从种植实践来看,野苦瓜为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色作物[1]。

2 经济价值

作为一种兼顾药用与食用的作物,野苦瓜的根、茎、叶和果都能入药。在传统中医领域,野苦瓜具有清热解毒、润燥通便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胸闷气短、大便秘结、咳嗽、风湿骨痛,以及喉痛和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肺结核等疾病。长期食用野苦瓜,可以补中益气、预防感冒,而且能够有益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以及预防等功效大有裨益。野苦瓜的果实营养非常的丰富,而且富含有纤维素、苦瓜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的美味佳肴。由于野苦瓜果实的营销市场非常大,产品可谓供不应求,因此其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在现代中医领域,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发现,野苦瓜对于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抗肿瘤、抗菌药物,对于癌细胞增殖、艾滋病病毒有强烈抑制效果;同时对于高血压、血脂、冠心病等有疗效。因此具有广阔的种植开发潜力[2]。

3 发展现状

近几年,由于开发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野苦瓜濒临灭绝,因此野苦瓜人工繁育种植势在必行。黎明乡农业服务中心在县农科局的资金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普洱勐野江农业育苗基地,成功实现了无性繁殖,试验定植为1 333 m2,2014年挂果投产,在总结上年经验的同时,试验种植2.67 hm2,其中仙人村长田组李跃家种植0.3 hm2,实现了当年定植、当年挂果投产,通过测产,最高单株产20 kg,平均单株产10 kg鲜果,按公司现收购价10元/kg计算,单株产值100元,每667 m2定植株数100株,每667 m2产值达万元以上。其产品性状、口味和野生型的基本一致。通过试验种植,为探索野苦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今后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3]。

4 野苦瓜的生物学特性

4.1 根

野苦瓜属于须根系,该种作物的主根并不明显,主要是依赖于侧根和多根。

4.2 茎

野苦瓜以藤蔓间节生长为主,又可以分为生长枝蔓、花芽枝蔓。

4.3 叶

野苦瓜的叶是对生形式,一年生,在入冬后开始落叶。

4.4 花

野苦瓜的花有雌雄之分,花蕊无糖。值得一提的是,雄花较早,而雌花相对较晚,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4.5 果实

野苦瓜果实的产量较高,而且果实成熟后会产生大量的种子。

5 野苦瓜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野苦瓜是通过人工驯化种植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具有一定的野生性,生产技术主要靠几年种植经验总结而形成的,需要不断地总结完善。

5.1 种苗繁育(上年12月至当年1月)

野苦瓜的种苗繁育过程,主要有有性与无性两种繁殖两种形式。其中,有性繁殖主要是通过成熟果实进行采种育苗,繁殖能力非常强,然而投产期通过要延迟2~3年的时间。在传统模式下,其繁殖主要靠种子。在立春时节浸种,多年种植经验可知,种子浸泡50 d可以提高出率。在对野苦瓜进行浸种萌芽,再置于大棚中继续育苗,到第二年方可移栽。采用种子繁殖,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易操作等种植优势,但第一年不能收获,利润回收周期相对较长。无性繁殖又称扦插育苗,是藤本植物最主要的繁育模式,野苦瓜亦是如此。实践中,野苦瓜是压藤繁殖,藤蔓枯死以后第二年地下根即可种植,该繁育方法也具有成本低的特性,但因其操作工作量巨大,不适合大面积种植[4]。

第一,选种。以两年以上的无病虫害枝条为种苗,其中每一枝都要保留至少两个节位,这有利于提高成活率。第二,苗地。实践中,以通风、水源充足以及阳光充足的平地育苗,其中大行的宽度、长度以及小行的宽度分别为1 m、10 m以及40 cm。第三,打理荫棚。第四,处理枝条。在枝条处理过程中,利用多菌灵以及生根剂浸泡枝条入土的部分,时间以10 min为宜,然后将其扦插于营养袋内即可。第五,小拱棚膜覆盖。向上述已经扦插好的苗浇水,浇透水以后方可盖膜养护。第六,苗期管理。在苗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水分管理,并且对病虫草害进行严格防治。在对苗木移栽之前,约1个月的时间就要掀膜,15 d前需掀荫网,然后炼苗。

5.2 定植

定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包括园地选择、土壤处理、开墒整地、地亩覆盖以及施肥和移栽与建架,然后进行修枝整形。

第一,园地选择。在海拔低于1 200 m处,交通比较方便、土质肥沃以及土地平整和有水源的地块,作为园地。第二,开墒整地。定植前1~2个月深耕、晒土。第三,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次性在开墒时施用。第四,土壤处理。用敌克松50 g、地虫灵50 g,结合施肥撒入整个土层。第五,地膜覆盖。保肥、保湿、控制杂草,用宽1 m、0.008丝地膜。第六,移栽。株距2 m种植,浇透定根水。第七,建架搭棚。用2.2 m高、8 cm×8 cm水泥桩或者木桩50~60棵,架设铁线,作为永久性棚架。第八,修枝整形。每株选留两三个藤蔓,其余全部剪除,人为走向不同方向,不得往下或相互缠绕。投产株待果收获结束后,立即剪除主蔓,逐年依次修枝整形。第九,病虫害防治。野苦瓜受到的病害一般都比较轻,需注意部分土壤不适合栽培。野苦瓜种植过程中,主要的害虫是蚜虫、飞虱、螟虫和青虫等,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按照本地农技员的指导进行。在此过程中,选择优质、健康的种子播种,避免人为病菌传播。遇到雨季时注意排水,如发现病害需进行防御,并且切除病根,病穴位置撒石灰粉,并用覆土予以压实,防止病情扩大。

6 田间管理

结合剪除主蔓、深翻土地、合理施肥、修枝整形、清除杂草、排灌流畅。野苦瓜栽种以后,春、夏、秋季均要进行除草,生长管理期间见草就要拔除。茎蔓尚未上架之前应当浅松土,对其上架以后方可松土深一些。引蔓上架过程中,每株应当选留至少两三条壮蔓,其他的茎蔓应全部剪掉。待来年对其进行修枝打杈,使其能够均匀分布,以利于通风透光。

7 采收

对于人工种植的野苦瓜而言,可以采摘鲜果以为食材,先采摘早挂果的果实,按部位依次采摘[5]。

8 产业发展

作为一种野生果实,野苦瓜的果实在药用以及时食用上极具潜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要加大野苦瓜的人工栽培推广力度,形成系统的产业链,促进当地的农业建设。在野苦瓜人工栽培产业发展中,首先,要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确保果实的原生健康。其次,要实地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再结合野苦瓜的生长需求,确定最为合适的种植区,确保野苦瓜的产量,实现大规模种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要进行市场调查,找到销售平台,确保供求平衡,避免果实滞销所带来的亏空,同时打造野苦瓜专业的品牌效应,让野苦瓜人工栽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9 结语

野苦瓜属于野生绿色无污染植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农户要以绿色无污染为基础,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确保野苦瓜的健康,同時要通过科学的种植手段,促进野苦瓜的正常生长,改善口味,让野苦瓜走向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一.宁洱县野苦瓜栽培技术与发展前景[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171,34.

[2]徐和兴,王长水.野苦瓜的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2):80-81.

[3]唐露苗,姜斌,张祚花,等.高品质栝楼栽培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13(11):39-40.

[4]赵新宇.苦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38-39.

[5]王先结.野苦瓜人工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0(3):10.

(责任编辑:赵中正)

推荐访问:栽培技术 苦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