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6篇

时间:2022-09-03 14:35:05 来源:网友投稿

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6篇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2020.05B·(理论)·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王光佑【摘要】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要立志弘毅,强身固本,在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6篇,供大家参考。

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6篇

篇一: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20.05B· (理论)·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王光佑【摘 要】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要立志弘毅,强身固本,在钻研课标、修炼内功中蓄积育人的底气;要扎根课堂,内外并举,精心研究,在切磋琢磨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博览群书,在勤“读”精“思”、深“研”细“作”中关怀生命,滋润心灵,唤醒灵性。【关键词】修炼内功;研究课堂;唤醒;职业自觉【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1910(2020)05B-0033-02【作者简介】王光佑,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如果我们缺乏长期坚持研究课堂的前瞻意识和实际行动,则有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泥潭,难于破茧成蝶、一飞冲天。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课堂的实践和策略决定着一线教师的教育识见和教育品位,从而决定着一线教师是否能够最终获得成功。一、立志弘毅,强身固本1.志存高远,锁定“航标”。古语有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倘若我们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没有终生献身于祖国和人民壮丽的教育事业的伟大梦想,没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执着追求,而是仅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则有可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浅尝辄止,得过且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说得好,光有“弘毅”而不身体力行,再大的“志”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要面对课堂,就得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假如高中教师忽视了对新版课标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穿着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格格不入的内容。如果教师内心失去了准心,始终找不着北, “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则有可能在手忙脚乱、晕头转向中迷失了自己。2.修炼内功,提升品位。(1)寻根究底,融会贯通。要当一名成功的教师,除了要钻研课标,明确航向,还得不断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语文老师而言,文本细读的功夫必不可少。为此,教师每次拿到一篇生疏的文本,要抛开别人的解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从字词妙用到句段勾连,乃至谋篇布局,仔细揣摩。若遇到一时半会儿不明白的内容,也不着急上网查阅相关解读,而是暂时放一放,或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循着作者的思路,设身处地地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尝试着与作者和文本展开立体的对话。之后,教师再博采众家之长,取长补短,并与自身的阅读体验融会贯通,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刻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重构。(2)走进文本,平等对话。在解读文本时,我常常思考这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正因为如此,我总能在司空见惯中,发现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而提升自己感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坚持练笔,体验甘苦。一个语文老师不写作,就像农民不种庄稼、商人不做买卖一样,大有不务正业之嫌。因为语文老师一旦疏于写作,就很难体会写作的酸甜苦辣;察觉不到学生写作的问题,在作文指导时就有可能隔靴搔痒,踩不到点子上。二、博采众长,研究课堂要让自己的课堂流光溢彩,我们不仅要拥有强大校本研修 · 研训33

 2020.05B· (理论)·研训 · 校本研修的“造血功能”,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增强研究课堂的意识,提高课堂研究的能力。1.立足课堂,重视研究。由于“伪科研”的泛滥,不少老师对教育科研存在侥幸心理或抵触情绪,总认为这东西“务虚”的太多, “务实”的太少,要么“剪刀”加“浆糊”拼拼凑凑;要么开题时轰轰烈烈,平素不管不顾束之高阁,结题时胡编滥造……“研”与“教”两张皮愈演愈烈,致使部分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对教育科研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因故步自封而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严重阻碍了这些教学骨干的进一步提升。鉴于此,一线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研究的观念,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假大空”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上,而要立足于自身教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自身的课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这些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认真梳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可以复制和推广的规律性的东西,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借鉴。2.研究课堂,内外并举。课堂的研究,不外乎向内和向外两条路径:一是在向内研究时,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问卷或谈话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邀请同行观课议课的方式进行诊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采取回看自身课堂录像的方式深入研究。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说不定还真有“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的强烈震撼,不仅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上的诸多*惯性不足,还能发掘出自身课堂的闪光点。教师倘若将这些微小的“珍珠”串联起来,就有可能变成颇为珍贵的“项链”。二是向外研究的维度不外乎指向同行、名师和专家。对同行,尤其是年轻的同行,我们要报以极大的包容和欣赏的目光,在看到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同时,更要明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道理。因此,我们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自以为是,要平等地切磋,和颜悦色地碰撞。在这样平等包容的争鸣中,老教师所受的教益和启发也许会更大。对各级各类的名师和专家,无论是优质课、示范课,还是教学设计、教学主张,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精神,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大胆扬弃,要在平等的交流和学*借鉴中蓄积自身的底气,而不是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己。我们在学*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相互切磋中共同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己。三、读写弄潮,破浪远航1.广泛阅读,厚实学养。要想弄潮课改,乘风破浪,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勤“读”精“思”,深“研”细“作”。如果老师成天只抱着那本教材和教参,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那我们就有可能蜕变成井底之蛙,最终沦为平庸大家庭的一员。鉴于此,我长年坚持阅读,不仅常读专业期刊、综合性报刊,还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陶行知、魏书生、于漪、黄厚江等教育大家或当代名师的教育教学专著;不仅反复阅读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上的经典名著,而且还阅读每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部分代表作品;不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而且还时不时读一些看似与本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闲书”。在快乐的阅读中,我不断拓宽视野,丰富体验,殷实“储备”,为将来攻坚克难打下坚实的基础。2.去伪存真,底气充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思考“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尤其是对与专业相关的文本,我总是投之以批判眼光。在汲取有益营养的同时,我联系自己的教育生活实践和*得积淀,甄别优劣,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断丰富自己的识见储备。一旦读有所悟,或研有所得,则不揣浅陋,大胆为文,在省内外主流教育媒体响亮发声。人们常说: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之内这“冰山一角”之上,而对课堂之外那“淹没在无边汪洋里的磅礴冰山”视而不见,那我们就有可能一叶障目,很难发现那动人心魄的真相。我想,课堂的智慧不仅在于“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睿智引领,还在于“牵一而发百,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灵活生成。课堂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者是否*惯于主动系统的反躬自省,而且还取决于教者是否致力于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学生灵性潜移默化的滋润。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教师拥有了足够强大的“造血功能”和极其强烈的责任心,就不愁自己的课堂不能风生水起。34

篇二: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32卷第 26 期(2012 年)第 30-33 页Vol. 32No.26(2012)P30-P33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以来,教师专业化在国内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此后,大量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被译介入我国,国内研究者也进行了不少开创性尝试。

 但是从实践来看,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却并不乐观。

 虽然理论模式的研究不少, 但真正能用于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

 这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

 一方面, 理论研究层出不穷, 但却难以真正被运用于实际;另一方面,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又缺少有效的理论支撑。

 因为与知识、 能力相比,无论是就认识论还是本体论而言,意识都更具本源的特征。

 所以,教师意识的觉醒应当被视为当前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甚至是核心要素。多年来,对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外部形式过度关切虚化了教育和教师的实质功能,使得教师意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正如美国批判教育学者亨利·吉鲁所指出的,如果没有意识深处的变革,制度的改革同样不可能发生〔 1〕。

 为扭转技术取向与工具理性下的教师专业定位, 教师意识的觉醒有助于教师超越 “高级技师”的角色, 脱离弗莱雷所谓的被殖民的心理状态〔 2〕。

 当前,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口号非常响亮,但真正有效的专业发展却很难实现, 外在的投入更多于内在的主体意识觉醒。

 主要表现为: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阐释下,教师仅仅是外部指令的执行者,其 “自我”在执行过程中消失了;教师对职业的意识、理解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与外界的影响而不能对专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诉求,自主、自觉的精神明显缺位。基于哲学关于人的视点,从教师的整体存在出发,将被割裂的教师教学实践和生活世界相联系, 恢复教师作为社会中 “整体人”的存在价值与意识, 不仅能够彰显教师职业的意义,更能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成长。因此,探讨如何实现 “整体人”的发展,推动教师意识从自 为到自 觉的觉醒, 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发掘和新的视角选择。一、教师意识及其觉醒1.教师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从后现代知识所主张的个体知识出发,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具有各种 “意识”, 如批判意识、生成意识、实践意识的教育者, 而不仅仅是接受命令的执行者〔 3〕。

 教师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及其相关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教师自身价值与行为指向的核心基础。

 建立在教师对职业认识的基础上的意识决定了从自为到自觉:教师意识的觉醒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重构 *摘要:教师意识的觉醒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教师意识觉醒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意识上加强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

 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教师情感,对教师赋权并赋责,重构教师文化,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支持的体系。关键词:教师意识;专业发展;自 为;自 觉;意识觉醒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2)26-0030-04■江世勇,代礼胜*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震后灾区教育重建中的教师发展研究》 (项目批准号:09YJC880047)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江世勇 (1976-)

 ,男,四川绵竹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代礼胜(1961-)

 ,男,四川绵阳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

 31第 26期江世勇等:从自为到自觉———教师意识的觉醒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重构教师行为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世界里,一对显著的矛盾关系就是教师有需要完善的需求, 但按照现有水平也能应付其课程角色, 这就使他们停留于当前水平而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

 教师意识作为内核要素,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专业精神和态度的发展,无论外化的发展模式如何变革, 最终能维系教师持续发展动力的都是教师意识以及由教师意识直接支配的课程意识、专业意识所决定。批判教育学认为,教师意识的觉醒是教师建立主体性、发展自 主性和解放教育理想的关键。

 教师必须对自己及所处的实践世界有批判式的觉知,能够质疑、挑战常规。

 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21 世纪的教师教育必然是以 “唤醒教师意识为基础”的教育〔 4〕。实现教师发展的有效性、持续性,教师专业发展不能继续走外化培训模式, 最根本的核心应是教师意识必须因此,要得到激活和唤醒。

 从实践来看,教师意识的觉醒应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教师要认识自 我和职业, 进而形成社会发展视野下的精神动力; 其二, 管理者要注重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使教师能体验到教育的乐趣, 建立完善的自 我效能机制,从而内在地感知教师职业的使命与责任。

 相反,如果管理者仅关注改变教师的外部行为环境而遗忘了教师的内部意识, 那么, 这样的专业发展只能停留于表面。2.从 “自为”走向 “自觉”的教师意识发展过程师范教育使教师对职业形成了初步概念。

 之后,随着进入专业角色和职业适应性的逐步加强,教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职业观和对教育的理解。

 这一时期属于教师意识发展的自为阶段。

 在这一阶段, 教师能否有效成长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专业意识、个体发展意识等依赖于其自 身对教育的体验、感受, 这种认识通常都会受到他们自 身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只有当教师建立起对职业与生活的合理、全面的概念后, 才能有对自 身和环境因素的操控,而不是受自身或环境的制约。

 教师意识的这一觉醒意味着教师意识从自为阶段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在这一阶段, 教师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 对自 己的教学行为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和期待。

 因此, 自 觉阶段的教师更易于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和成长的幸福。

 从自 为到自觉, 教师意识的觉醒将使教师的情感、观念和动机得到足够的提升, 而这种提升反过来又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不仅教师需要认识职业的存在意义,形成尝试教学、体验教学和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 管理部门和学校也要为教师作为社会人和专业人的角色实现提供服务、引导和帮助。

 只有当教师、 学校和管理部门都能关注教师意识从自为发展到自 觉的过程和规律, 才能使教师意识对专业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二、教师意识觉醒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重构教师专业发展涉及到教师对专业的主体诉求、精力投入以及外部的平台与组织。

 如果说外部行政安排是必须的组织形式, 那么内部的意识觉醒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前提。

 教师意识的觉醒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本源力量, 从而改变传统的过于外化的行政命令安排的局限。

 在教师意识觉醒视域下,专业发展不仅体现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 更要注意从意识上加强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使教师更有效地理解职业、发展专业。首先,教师需要认识自 我,理解教师专业, 并形成积极的主体意识与专业认同。

 多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定位于发展的形式。

 例如,学校教师合作实现教师发展。然而, 正如弗莱雷 (Freire, P )

 所说, “教师意识的觉醒是教师建立主体性、发展自主性、解放教育理想的关键所在”,专业成长的意义更在于教师意识的不断觉醒、批判与解放〔 5 〕。

 教师专业成长的终极目标不在于技能的提升、业务的熟识,而在于精神价值取向上,在于内在精神的历练与修为。

 因此,教师成长的核心是其精神世界的丰富。

 作为教师自身而言,必须思考“师”之价值所在,形成理解职业的精神支撑,进而形成适应教育发展的专业信念、态度与动机。

 而在专业化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 “教师职业是什么”以及 “为什么要发展”等核心问题。

 只有当教师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回答后,才能理解自身职业的内涵,专业发展才能真正持久有效。

 通过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并观摩、研讨、合作、体验等活动形式, 教师的专业意识能够被逐渐唤醒; 通过在教育空间中的人际交互,教师能不断感知他人的教育主张、立场,发现他们的教育行为、观念,形成投入的动机和兴趣,并通过对话、反思、比较和学*等方式转变为自身教育的观念与行为,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其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专业投入与生活实际的矛盾。如果仅以教师专业能力的孤立发展为目 标而忽略了其个人发展和生活实际, 那么教师就难以有自主发展的动力和需求。

 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并非一些发生在校内外的孤立事件, 而是与教师的日 常工作紧密联系〔 6〕。

 在教师意识觉醒的视野下,教师专业发

 展必须体现出主动的认知需求。

 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置于教师整体发展的框架下。

 显然,首要的任务是要**传统生态环境下教师职业与生活实际的矛盾。

 教师以自 身的职业体验驱动专业发展, 以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成就体验。

 这样一种循环共生的良性发展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辐射和影响力。但是由于专业发展往往需要教师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于是,就可能与教师的生活产生矛盾。

 因此,要在这三者之间实现平衡, 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师所做出的牺牲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体现在精神上。

 比如,通过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激励,让教师感受到成功。

 这样,教师意识可以进一步得到激活, 减少专业发展的投入与自 身生活的矛盾。

 之后,再通过教师自 身意识的改变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 形成比较完善的从业价值观, 让教师从生活的吸附力中解脱出来,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取得实效的前提。

 因此,学校、其他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及组织的促进和协助作用的发挥都要以教师为出发点, 将教师的发展置于社会人文化发展的环境中,不仅大力探寻有效的组织形式,更要通过专业发展促成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而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精神回归。三、教师意识自觉视域下的专业发展1.教师情感的关注:提供专业发展的动力润滑专业兴趣和热情不仅能促使师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融洽师生关系,产生巨大的教育能量, 也能使教师更加投入于教育工作,克服职业倦怠,产生创造动能。国内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而情感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7〕。

 当前,不少教师在工作中迷失了自我,缺少从教的激情,失去了对卓越的体验与追求。

 因此,作为管理者而言,必须首先在工作中重视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 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

 事实上, 意识的存在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要实现教师意识的觉醒,就必须认识到教师情感的情感类型和情感体验机理。教师职业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最大生命价值体现, 他们的价值和才能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展示, 在创造和奉献中才能得以保持。

 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其幸福应该是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体验。

 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 通过激励、 尊重和关怀等方式为教师减压减负, 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提升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主动成长。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职业活动,引导教师体验职业乐趣, 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教师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等。

 总之,学校不仅应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 更要关心教师的情感世界, 关注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 与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将其投射到教学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中去。2.赋权与赋责:构建专业自主的生态环境批判教育认为,教师要形成批判精神、质疑意识和自主思维,首先就要拥有自由的家园。

 可见,在学校教育中,赋予教师必要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赋权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能够激活教师的主体性,直接推动教师感知自身存在的意义,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

 例如,每位教师所教学科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任教时间长短不一,其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

 而学校的责任就在于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原点, 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发展形成合理的评估。而在平衡的专业生态中,赋权也意味着赋责。责任意识的加强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直接相关,并与教师被赋予的权力密切联系。通过赋权,教师更容易意识到自 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承担者和责任人角色,从而自觉地发挥能动性,积极投入到自身的专业发展之中。

 当教师对自 身的存在价值有着积极的感知,并对自 身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期待后,教师的专业意识、对专业发展的投入也能得到强化。

 另外,在个体自由与生命的张弛得以满足的前提下, 教师的专业发展行为进一步体现出自觉的特点,专业态度、专业精神都将与所赋予的权力和期待同步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自主权利的提升,不仅影响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 而且能够激活教师自我监控的意识、反思意识、责任感, 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3.教师文化重构:形成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教师文化是体现教师精神世界的载体和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教师文化蕴含于学校文化的框架中,涵盖了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期待,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在学校制度下,教师群体的文化必然要影响教师的意识,推动或妨碍教师专业发展。

 这种文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教师的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的生活中。

 我国教师文化受儒家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影响,体现出保守、自谦和封闭的特征。

 例如,在很多学校,教师合作文化远未能形成, 对教研课的点评大都点到即止, 教师之间存在防范心态3232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年

 33第 26期江世勇等:从自为到自觉———教师意识的觉醒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

篇三: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师专业自觉曹长德+(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 6 0 11摘要:

 教师专业自觉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的清晰体认, 明确教师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形成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崇高的专业理想, 主动维护教师专业的声誉。

 虽然教师主体性与教师专业自觉相辅相成, 但是, 教师的主体性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

 没有教师的专业自觉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反之, 教师专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关键词:

 教师; 专业自觉; 专业发展; 主体性; 专业自我教师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 其工作性质要求高水平教师必须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业人员, 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业人员。

 因此, 教师是双专业人才:

 一个是学科专业, 一个是教育专业。

 当我们到中学问及教师的专业时, 几乎无一例外地告诉你, 他们的专业是英语、 数学、 物理学科等等, 极少有人会说自己是教育专业。

 恰恰相反, 在我们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时, 此时语境中的“教师专业” 则基本上是指向教育专业, 而不是学科专业。

 教师缺少对自己教育专业的自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 教师的专业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 对教师专业自觉加以研究和讨论, 以唤醒和加深教师的专业自觉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 教师专业自觉的涵义在讨论教师专业自觉前,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什么是自觉?《现代汉语词典》 关于“自觉” 有两种解释。

 “第一, 自己感觉到:

 有些病症初期不显著, 病+ 曹长德( 19 6 2一), 男, 安徽怀宁人,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第三部分论文:教师教女目理论研究圜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 国际研讨会文集圜人每不自觉; 第二, 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

 自觉自愿; 自觉地遵守。

 ” …显然, 我们讲的教师专业自觉指的是第二种解释, 即教师的专业自觉关键在于觉悟。

 在实际生活中还引申为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自觉就是通过人自我修养、 磨练, 从而达到明确意识到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 并切实付诸行动等个性品质, 包含自知、 自制、 自信、 自强, 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自觉的主体原本是指个体, 但是, 随着人们对认知领域研究的深入, 自觉的主体不仅由个体拓展到群体, 而且延伸到意识形态的其他领域。

 研究者对某一领域或学科自身发展的反思、 审视和研究, 自然就具有了自觉的意味。

 因此, 便有了“文学自觉” 、 “文化自觉” 、 “伦理自觉” 等, 一些学科的“元” 研究通常被称之为“某某学科自觉” 。任何主体的自觉, 对其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例如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过程、 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 拉1只有达到了文化自觉, 才能做到既不崇外——“全盘西化” , 又不崇古——“文化回归” 。

 真正理解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 并自觉主动地维护中国文化的传统, 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广阔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地位, 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全球化这一新的语境中, 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从而实现费先生的理想: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那么,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呢?笔者认为教师专业自觉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的清晰体认, 明确教师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形成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崇高的专业理想, 主动维护教师专业的声誉。

 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 教师对自己教育工作专业性的认同, 认识到教育工作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 教师工作不只是有“技术含量” , 而且还有专业含量, 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专业领域, 不是一个任意出入的谋生场。

 虽然教师有自己的学科专业, 也可以是学科的专家, 但是,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目标不是学科的研究者, 而是教育工作者。

 所以教师必须如同对自己所学学科一样, 对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坚信不疑。

 第二, 教师必须理解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 它与学科专业不同, 或者说是学科专业的应用, 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专业, 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认同、 理解上, 只有内化为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时, 才真正实现

 专业自觉, 也只有形成了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 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确信不疑、 理直气壮, 才能发自内心地维护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尊严。虽然教师是一古老的职业, 但是, 教师成为一种专业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对教师要求提高的表现, 也是教师职业地位提高的契机, 更是教师职业发展在当代的必然选择。

 19 6 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提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 ; 19 8 0 年《世界教育年鉴》 以“教师专业发展” 为题; 19 8 6 年, 美国卡内基小组、 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l世纪教师做准备》 、 《明天的教师》 两报告, 同时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中心思想在于在教师队伍中确立等同于医生、律师的“专业性” 。

 此后,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

 由于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措施在中国还正在推进之中, 教师的专业性不说在社会上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就是在教师这一群体之中也还未得到完全的确认。

 因此, 教师的专业自觉可以说是刚刚开始。教师专业自觉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或者三个层次:

 教师在专业上的自我反省、 自我批判、 自我超越。

 专业上自我反省是教师专业自觉的开端。

 没有自我反省, 教师的活动就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只能是被动或自发的行为, 就不能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 工作特点, 尤其是不能上升到专业的高度来厘清自己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 形成稳定的专业意识。u专业上的自我批判是教师专业意识加强的表现。

 教师通过反省形成稳定的专业意识, 是教师专业自觉的起点; 但是, 教师的专业反省不能停留在为反省而反省的层面上, 必须不断地指向更高的目标。

 教师必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批判, 从而保证教师自己在专业上持续发展。

 反之,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如果不能自我批判, 就难以做到谦虚好学、 严谨从教、 精益求精。专业上的自我超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自我反省、 自我批判的最终目标。

 教师只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坚持学*、 教学、 研究三位一体, 在自我反省中敢于自我批判, 在自我批判中追求进一步完善, 才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不断地刷新自己创造的成就, 从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超越。上个世纪末, 凯尔克特曼提出了教师“专业自我” 的概念, 他认为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 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的效果。

 包括自我意象, 即作为教师第三部分论文:教师教女目理论研究咽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 国际研讨会文集固角色的认同; 自我尊重, 即高度评价自己的专业行为; 工作动机, 即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意义及神圣性的基础上有强烈的工作动机; 工作满意感, 对教师的工作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 任务知觉, 即对教师工作内容的理解; 未来前景, 即对教师职业生涯工作境况未来发展具有美好期望口1。

 简言之, 是教师关于专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和自我规划。

 专业自我意识强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 能够准确地、 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 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 具有自我满足感、 自我依赖感、 自我价值感。将“专业自觉” 和“专业自我” 这两个概念略作对比, 不难发现:

 首先,教师专业自觉是形成专业自我的条件, 没有教师的专业自觉, 就谈不上专业自我; 其次, 自觉的结果却不仅仅是形成专业自我, 而且还可以指向专业理想、 专业信念、 专业情操; 再者, 专业自觉不仅适合于教师个体, 而且还适合于教师群体, 而专业自我则只适合于个体, 因此, 教师专业自觉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二、 教师主体性与专业自觉通常在讨论教育时, 我们指责落后的教育抹杀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当作容器来看待, 把学生当作维持现存社会延续或复制社会的工具来加以培养,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似乎是一个当然的大提前, 殊不知教师的主体性也同样受到了忽视。

 在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的科举时代中, 教师只能为科举考试服务。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 小学、 中学、 大学, 如同人才生产线上的三大车间, 教师如同生产线上的工人, 各管其中一段中的一个工序, 教学的内容深受考试科目的制约, 而课程的性质、 内容决定了方式方法。

 因此, 在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同样也是被动的, 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工具。社会对教师期望也印证了教师被当作了有用的工具。

 人们通常使用大量的比喻来赞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 人们赞美教师像园丁一样, 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 像梯子( 人梯)一样, 让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 像红烛一样,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像春蚕一样, 到死还吐出最后一缕丝。

 这些比喻确实反映了教师为了他人的成长、 为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 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现实提升到神圣化的境界。

 因此人们喜欢用“园丁” 、 “梯子” 、 “红烛” 、“春蚕” 来指称教师, 而且, 这些意象成了优秀教师的象征或别名, 教师渐渐也*惯了社会公众对自己的这种赞誉。

 但是, 转换一个视角,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是被当作传承文化和培养人的工具而获得了赞美, 教师为自己而存在的价值完全被忽略或遮蔽掉了。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一个“以” ( 作

 “用来” 解)足以说明了教师的工具价值。

 再看看“园丁” 、 “梯子” 、 “红烛” 、J“春蚕” , 教师的工具价值依次被放大, 教师自己作为人的欢乐和尊严、 需要和发展, 已经荡然无存。

 一言以蔽之, 教师在赞美的光环中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主J体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言:

 “对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看重和职业性质属传递性的判J,断, 作为历史的传统, 深深地烙在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形象中。

 作为历史的传统, 它依然存活在今日的中国, 以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存活着。

 它妨碍了教师及人J们对这一职业内在价值和劳动本质的思考和发现, 因而也谈不上这一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发现和体验。

 ” "o笛从主体性的特征反观教师的生存状况, 可以看出教师的主体性大多淹没于被三动应付之中。

 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 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芬出来的能动性、 自主性、 自为性、 创造性等。

 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自己做伶主, 将所做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用心去经营。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国芒教师的生存状态仍然令人担忧, 大部分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

 中小学教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力度很大, 新的教育理念广泛传复播, 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婆秃中国许多地区小学到初中的生源逐年减少, 教师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 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学生的考试分数、 名次、 升学率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校之间、 教师之间的竞争激烈。

 20 0 2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 教师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 长期的超负荷运转, 使教师们身心疲惫。

 只有17 . 5%的教师表示喜欢这一职业"J。

 也就是说有8 0 %以上的教师的工作动机来自外在的东西。

 在外在的动机或压力下工作, 大大消减了教师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中指出:

 “本来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现在的异化劳动却成了劳动者的一种外在的东西, 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劳动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 精神遭摧残。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人的自我实现, 现在却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 只要这种强制一停止, 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 L 6 1对照主体性的特征和教师的工作状态, 不难发现教师的主体性受到了侵害。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但是, 如果仅仅是采用自上而下、 行政命令、 理论灌输的方式。

 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 则教师的主体性就不圊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 国际研讨会文集圜可能受到充分的尊重, 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就很难激发出来。教育叙事的兴起给了教师主动表达和研究的空间, 成了教N 'f r]进行教育研究的新的方式。

 目前, 教育叙事和博客联系在一起迅速流行起来,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教育叙事, 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 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 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 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这种方式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 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角。

 它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研...

篇四: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极嘞【摘 要】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叩问和教师价值的全面认识基础上,是对教师理想生活状态的伦理建构。由于评价手段单一、对评价功能认识狭隘和对学校办学活力与教师评价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知,教师评价未能有效发挥促进教师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功能。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评价方法的系统更新,旨在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由绩效考核评价转向教师荣誉评价、由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元专业评价、由注重个体评价转向团队评价。【关键词】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生命自觉;办学活力【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4-0014-05【作者简介】马维林,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教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中小学办学活力问题虽备受关注,但各方对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因素认识又莫衷一是。分析视角的多元和对问题症结认识的缺失,特别是以中小学自身为主要对象的审视视角的缺失,使得中小学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亟须从中小学自身出发,构建旨在唤醒教师生命自觉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育场域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叩问和教师价值的全面认识基础上,是对教师理想生活状态的伦理建构,寄托着人们对高品质教育的深沉期待。想要激发教育活力,只有回到人这一本体问题上来,将教师评价置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语境中,以发展性评价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教育才能涌动创造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一、教师评价的问题审视教师评价在学校治理中具有价值引领、行为导向和价值预设的作用,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引导教师构建充满时代性、价值性、专业性、伦理性的教育生活。长期以来,由于对教育以发展性评价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 *—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教师评价之维马维林*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策略研究”(XHA2002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二二一年第四十四期独家策划14万方数据

 评价意义、评价内涵认识的缺失,特别是对教育评价与学校办学活力内在关联认识的不足,教师评价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制约、压抑了教师的发展,自然不利于学校办学活力的充分释放。1.教师评价功利性过度彰显,价值性严重缺失。教师评价的功利性突出体现在将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指标,将学生高考状元、奥赛成绩、各种比赛获奖情况与教师荣誉、绩效挂钩。这种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师忽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必然导致题海战术、高强度训练等有利于短期内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必然带来教育教学的僵化,让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的成人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等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教育目标不能得到很好地实现。教师评价的功利性必然导致教师行为的功利性,转而导致学生学*的功利性。一切有利于学生学*成绩提高的教育行为和学生行为都会被赋予合理性,学生学*负担沉重,教学方式转型缺乏应有动力,教师在简单、重复和大量的训练中追求功利化的目标。如此,假期补课盛行,体育课被挤占,美育得不到落实,五育并举无法真正实现。2.教师评价注重竞争性评价,忽略发展性评价。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多以显性的工作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将教育教学目标数据化,对照目标对教师进行考核,缺少以工作过程为评价指标的发展性评价。在显性的竞争性评价背景下,教师虽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但目标往往过于简单狭隘,会忽略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学生成长的丰富性。教师往往更加专注于所承担工作的个体成效,以“超过”其他教师为目标,导致教师之间竞争激烈,甚至相互封闭,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如果教师在竞争性评价中没有完成自身专业提升和教学方式转型,处于劣势中的教师可能会被异化,出现教育中的恶性竞争。

 “与表演机构一样,频繁被当作改革对象的教师被认为只是对外部要求和指定目标的响应器。”[1] 这样的评价并未促进教师发展,更不利于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实现。3.教师评价注重行政性评价,忽略诊断性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复杂立体多元的,其价值在于从认知、技能和情感等多个维度对学生产生影响,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更深度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是单一的行政性的评价,由学校行政组织,学校和教师处于矛盾对立的关系之中。单一的行政评价忽略了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等与教师教学工作相关的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的方式自上而下,评价目的、评价手段、评价主体单一化、简单化。这些问题导致行政性评价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不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专业性、诊断性评价,评价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单一的行政评价视角往往游离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生活之外,教师在专业提升中所做的努力,在落实课程标准中做出的探索,在转化后进学生中所付出的情感往往无法进入评价者的视野之中。二、重建教师评价的价值自觉教师评价出现种种问题是由于对评价手段、评价功能以及学校办学活力和教师评价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知。美国能量管理大师托15万方数据

 尼·师瓦茨认为,人需要不断为自身增加能量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对于人类来说,能量主要来自四个源泉 — —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这四个源泉是人生命自觉的重要表现,应该在教师评价中得到促进。因此,教育评价的价值自觉从根本上说应该回到人的立场,回到教师生命本身进行审视。评价应关注人的道德尺度、专业角度和生命温度,指向人内在的灵魂向度,触碰人的情感深处,方能激发人的生命自觉,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1.教师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评价是双向互动的精神性活动,主体和客体因评价行为构成了价值共同体,任何对人的评价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明确的评价视角,评价的出发点应指向人的内在主体性的激发,为个体行为的改进提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其中特别强调“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教育评价必须要回应教育的时代需要,回到人的立场,建立能够唤醒教师生命自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深刻认同。

 “教师以对正义、真知的寻求与探问、对自我与他人的理性关注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守护为无条件志向。”[2] 教师的生命主体自觉的理想源自其内在的价值牵引, “他是以社会的度作为自己的度”。[3] 只有深刻体认教育的内在价值,教师才能以自己的全部生命投身到育人活动之中。因此,教师评价应超越功利性的外在评价,更关注教师教育行为中那些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细节,彰显教育的成人价值。比如,从教师对学生谈话的循循善诱中评判一位教师的教育情怀,从教师对同事的真诚互助中判断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从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行动中评价一个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这些维度的评价能促进教师产生更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唤醒教师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和无限善意,树立教师对教育的生命自觉,从根本上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2.教师评价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针对学校管理中激励不足的问题,明确提出强化评价导向作用, “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教育的最大成效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的重大战略,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评价应顺应这一重大转向,围绕立德树人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和现代教育治理机制。过去的评价注重升学指标、过度彰显功利性、注重总结性评价,无法真正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评价标准十分迫切。对教师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其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程度的评价,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全面育人理念,在课程开发中始终以育人为根本。以促进全面育人为落脚点的教师评价应关涉教师的教育哲学,对教师的行为与结果做出专业的诊断性评价,凸显评价对教师全面育人的引导作用。3.教师评价的着力点在于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教师评价除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还16万方数据

 应从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维度加以审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学校为什么失去了活力?这是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活力的缺失表现为师生生命活力的匮乏。当教师被过多考核指标和沉重的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教师失去了创造的活力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当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接受机械的训练、固定的答案和现成的结论时,学生失去了求知的动力和探索的活力。学校活力从根本上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学*探究的欲望、追求自我发展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等。一方面,学生的生命活力由其内在驱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激发和点燃。因此,教师的生命活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发展和提升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源泉。教师评价应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品质,让学生学*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让学校教育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三、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三个转向教师评价方法的系统更新,助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形成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主动建构促进自身发展的专业生活图景,以更好的生命状态和专业品质服务学生的成长,促进学校发展。1.由绩效考核评价转向教师荣誉评价。教师生命活力的源泉是对教育的价值认同,教育评价应有助于教师建立教育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教师评价应由重视绩效考核奖励转向注重精神荣誉的奖励机制,突出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激励,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所谓的荣誉评价就是建立一套与学校文化生态相适应的教师荣誉制度,增强教师的身份意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从而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教师荣誉评价的主体由单纯的行政评价转向学校、家长、学生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教师荣誉制度的奖励从单纯的物质奖励转变为物质奖励与设立荣誉称号、提供医疗服务、外出学*、带薪休假等奖励相结合。教师荣誉评价的内容体系由注重外在显性指标转向内在的隐性指标,更重视学生视角的评价。比如,为了激发广大农村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设立“最美乡村教师”这一荣誉。部分学校纷纷效仿,设立“功勋班主任”荣誉,凡是班主任工作满20年的教师就可以被授予此称号并获得奖励。2.由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元专业评价。教师评价作为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应围绕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空间,让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建立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如将教师的专业阅读、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等多元活动置于学校办学活力的框架下进行评价,先营造教师专业阅读的氛围,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让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式转型,如此,再建立与教师日常生活相一致的教师评价指标,助推学校育人方式转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师不再是掌握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学生生涯选择的指导者、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文化价值的使命,让学生在探究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伦理,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家国情怀。与育人方式转型相适应,教师评价的时17万方数据

 囱间应该适度前移,评价的重心应该适度下移,如在备课组活动中让教师先以说课的形式介绍其教学设计,重点看其教学的价值立意和对学生学*的关注程度,然后学科组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评价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对教师工作环节的多元评价,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师评价应建立教师全过程育人的评价指标,列出正向的教师行为清单,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交流、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关怀、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帮助等具体内容列入评价范畴,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行为,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3.由注重个体评价转向团队评价。由于学校评价更多地指向个体且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不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课程的跨学科统整,依托教育改革科研项目深化课程改革是优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探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指出改革教师评价,让评价真正促进广大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因此,由注重个体评价转向团队评价是与新时代教育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使命相适应的。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组织方式呈现出常规学科组之外的专题式、主题式的组织结构,如学校...

篇五: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摘要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

 尽管近几年来, 我国中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仍是他们长期以来的生存境遇。

 自主权是创造一切有意义、 有价值的生活的前提, 自主权的失落意味着教师缺少了自我个性生成和扩展的空间。教师只有真正的实现了专业自主, 才能拥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本文以教育叙事的研究方式, 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学校教师的现实生存境遇上, 直面教师的职业实景:

 课堂、 会议室和办公室, 尝试以这三个场景作为基本的线索来呈现教师自主权缺失的真实面貌和内涵。

 并通过解析其背后的原因, 提出唤醒教师个体的自主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关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前言。

 从问题提出的背景入手, 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并对教师专业自主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

 展现并分析教师在学校的日常生存状态。

 通过对教室、会议室和教师办公室这三个场景进行细微地描述和分析, 以此来展现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主要表现:

 缺乏教学话语权、 自我评价权和学校事务参与权。第三部分:

 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指出教师职业的自身规定性, 学校科层体制的管理, 对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忽视以及教师自主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自主权缺乏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

 实现教师专业自主权的途径。

 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关键。

 从内部而言, 自主能力的提高是根本,教师教育应培育教师的自主意识, 而教师个人则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来提高自主的能力; 同时, 外部良好环境的创设是其实现的基本条件, 外部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使教师的自主意识有生成的空间。关键词:

 教师:自主意识; 专业自主权:

 A B S T R A C TT h eliv in gw a yo f in d iv id u a l t e a c h e rc o n c e r s t h ed e v e lo D m e n to f t h e te a c h e r s. I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h e 1iv in g c o n d it io n o f th em id d le —sc h o o l t e a c h e r s in C h in ah a s b e e nim p r o v e d g r e a tly , b u titist h e f a c tth a tth e ya r estillsh o r to f sp e c ia lityin d e p e n d e n c ef o ralo n gp e r io d . T h er ig h to fsp e c ia lityin d e p e n d e n c e is t h e p r e m ise o f c r e a t in g th e m e a n in g f u l a n dv a lu b le lif e . T h e la c k o fin d e p e n d e n c e m e a n s t e a c h e r s a r e sh o r to f t h e r o o m in w h ic h th e yC a llp r o d u c e a n d d e v e lo P t h e irin d iv id u a litie s. T h et e a c h e r sc a n h a v eth ep o ssib ilit y o fc r e a t in ga ne x c e lle n t1if e , o n lyin th e b a seo f o w n in gsp e c ia lity in d e p e n d e n c e .U sin gth em e th o d o f e d u c a t io n a ln a r r a tiv e , th is a r t ic lep u t se m p h a sis o n t h e 1iv in gs t a t e o f t h e te a c h e r s a n d d e sc r ib e s th ete a c h e r s’ w o r k p la c e s:

 th e c la ssr o o m , th e m e e tin g —r o m ma n d th eo f f ic e . B a se do n t h e set h r e esc e n e s, it tr ie s t op r e se n t th e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 su b st a n c e o f t h e t e a c h e r s a b o u t th e la c k o fsp e c ia lit y in d e p e n d e n c e . T h r o u g h a n a ly sin gr e a s o n s le a d in gt ot h e la c k o fsp e c ia lit y in d e p e n d e n c e , th is a r t ic leP 0 8 e s th a t tiis th ek e yf o ra c h ie v in gth e te a c h e r s’sp e c ia lit yin d e p e n d e n c et o a w a k e th e te a c h e r s’in d e p e n d e n c e c o n sc io u sn e s8 .T h e w h o le a r t ic le c a n b e d iv id e d in to f o u r D a r ts.P a r tO n e :

 In tr o d u tio n . B a se d o n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 issu e , th isp a r t in t r o d u c e s t h e c u r r e n t sit u a t io n o nstu d y in g t e a c h e r s inC h in a a n da b r o a d , st u d y m e t h o da n ds o m ed e f in itio n so nte a c h e r s’ sp e e ia lity in d e p e n d e n c e .P a r tT w o :

 P r e se n ta tio n a n da n a ly siso nt h e te a c h e r s’r o u t in eliv in gst a t ea t sc h 0 0 1. B y d e sc r ib in g a n da n a ly sin gⅡ

 th r e esc e n e s:

 c la ssr o o m ,m e e tin g —r o o ma n d o f f ic e , th ea r tic leis t o D r e s e n tth em a inth r e ep h e n o m e n aO il th e la c k o fsp e cia lityin d e D e n d e n c e f o r te a c h e r s. th e la c k o f th e r ig h to n te a c h in gin d e D e n d e n c e :

 th ela c k o f th er ig h tO n se lf —e v a lu tin g , th ela c ko f th e r ig h t o np a r tic ip a tio nin sc h o o l a f f a ir s・P a r t T h r e e :

 A n a ly sin gth e m a in o b sta c le so n th e la c k o fsD e c ia lityin d e p e n d e n c e . T h ee s s e n c eo fo c c u p a t io n :

 t h e咀a n a g e m e r ito fsc h o o l:

 th ec o n tr o lo fe x p e r ts y s t e m a t lck n o W le d g ea n d th e la c k o f th e a b ilityf o r te a c h e r s th e m se 工V e sa r e th e im p o r ta n tr e a s o n s ・P a r tF o u r :

 T h estr a te g ie so fa c h ie v in gsp e c ia lityin d e D e n d e n c e f o r te a c h e r s. A w a k in gth ete a c h e r s’in d e p e n d e n c ec o n sc io u sn e ssisth ek e yo fa c h ie v in gsp e c ia lityin d e D e n d e n c e . S c h o o l sh o u ld c r e a t a lo o se e n v ir o m e n t a n d9 1V ete a c h e r s m o r e f r e e d o m :

 te a c h e r —e d u c a tio nsh o u ld t r y t o tr a inte a c h e r s’in d e p e n d e n c ec o n sc io u sn e ss:

 te a c h e rsh o u ldP r o m o t eth e ir a b ilityo f in d e p e n d e n c e .K e yw o r d s:

 t e a c h e r ; in d e p e n d e n c ec o n sc io u sn e ss; th e r ig h to f sp e c ia lityin d e p e n d e n c e :II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n △讯}∥。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o 。

 a - j年6月 r日I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 保密口,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 不保密醚(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 )‘月0A5 BS 日年菲. \俨7如≯期期日日bk^, 芳. ∥~●J^旷U●、 1●}矗^镍个≯名名签签者师作导

 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一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1前言1. 1论题的缘起,四年意犹未尽的教学经历使我对教师职业有着深深的情结, 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问题自然而然地走迸了我关注的视野。

 长期以来, 我们在探讨教师时, 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作为客体的价值, 而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价值, *惯于从外部对教师进行规约, 而缺乏从内部给予教师以本体性观照。

 而在如今这样一个弘扬个体性, 提倡自主的时代,我们社会关注较多的是学校课堂中的各种暴力, 学生被压迫的处境和教师的种种不良行径,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和个性, 很少有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学校中广大教师的生存状态。相比起以前, 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已然不错了。

 自九十年代以来, 教师队伍中大批有才干的、 优秀的教师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

 曾有人感慨:“教师队伍中能干的, 优秀的人才差不多都走了。

 不能干的也走不了。

 ” 这话虽然过于偏激。

 但大量这些事实的存在却不得不让我们一再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离开教师行业?他们难道只是为了金钱和物质待遇么?海德格尔曾说过:

 “生存是一件思的事情” 。

 人有怎样的生命意识, 直接决定他在现实的经验中怎样决定自己的存在。

 教师, 对于我们眼下所处的社会,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昵?教师们是怎样在建构着他们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昵?人们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 我把目光投向了我所熟悉的群体一教师和我所熟悉的场所一学校。学校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作为一个规范化的组织体系, 在其内部, 规范无处不在。

 不仅形塑着学生, 也形塑着其中的教师。

 尤其在现代, 大部分的学校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为了提高效率都奉行“一所好学校处处都有规范” 的格言, 把规范当成了解决任何问题的良药和法宝, 事无巨细都有规范。

 种种规范的制约和束缚对教师生活的完整性和意义性进行着消解, 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专业自主权,仅仅作为规范的听话者而存在。

 专业自主权的失落意味着教师缺少了

 硕士学位论文自我个性生成和扩展的空间, 他们作为个体的追求和意义被淹没。

 成为了教育的“工具” 和手段。

 难道接受规范, 被规范所制约是每个教师不可避免的命运吗?教师究竟该如何自处, 才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从而获得个体自身更好的发展?……于是, 对现实学校中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研究成为了我研究教师生存境况的一个切入点, 我们只有走进学校, 立足于对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把握, 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怀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心情, 我开始了我的思考与探索。1. 2研究现状国外对教师职业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具有较完备的理论。

 就其发展过程来看, “西方国家在50 年代和60 年代中对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与社会角色的教师的研究; 6 0 年代末与7 0年代中。

 主要是关于作为学生学*成败决定者的教师的研究; 自7 0年代末, 则主要是关于作为社会所迫者的教师的研究。

 ” o在国内, 关于教师职业的研究在2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得以逐渐深入, 当时我国的教师研究主要以教师专业化为重点, 侧重于对教师的规范和要求, 而对于教师个体的生存质量则有所忽略。

 直到20 世纪9 0 年代后期, 相继出现了教师的人类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 教师这一职业由于它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态势有着深刻的关联, 又与个体的生活质量有着意义深远的关联, 因此教师职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侧重点的著作也纷纷出炉:

 叶澜教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发展新探》 就是一本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 它把重点放在教师如何“育己” 这一问题上;刘次林的《教师的幸福》 一文着眼于幸福教育的建构和实施来谈教师的幸福:

 朱新卓的《专业:

 教师生存状态与教育问题的一个分析视角一兼答教师职业为什么要专业化》 一文, 从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这个视角出发, 提出并回答了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的问题; 吴惠青的《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 一文对教师的个体生活进行了反思; 郭华的《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 一书, 在第二章从教育社会。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第195页2

 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一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日常建构:

 周润智的《力量就是知识一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 一书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等等,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目前我国教师职业的生存状况, 揭示了当前我国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生存问题等等。然而, 这类研究毕竟只是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 9 6年至2006年, 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教师职业研究的论文共4 6 31篇。

 纵观已有的这些学术论文或专著, 大多都是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方面的。至于有关的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有些是纯粹站在理论的高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 注重对教师的理性规范, 对教师个体的生活缺乏本体性的关切:

 有些报刊和论文虽展现了教师生存困境的各种现象, 但只是表现为一般性的介绍或描述, 没有进行深度剖析, 触及问题本身:另外有些个案调查研究虽提到了教师的生存困境, 但却是从教师的专业化角度出发, 把教师的生存状态当作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因素. 侧重点并不在教师个体本身。1. 3研究方法的选择‘我无意。

 也无力对庞大的整个教师阶层作一次整体的宏大叙事,我只想通过深入中小学教学生活实践, 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调查,来展现学校内平凡而真实的个体生存经验, 以揭示教师目前的职业生存状况。

 我希望我们能从单一的预设教师应该如何, 转变成注意到教师实际是如何。

 有感于李书磊的《村落中的“国家” 一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 一书, 让我看到了与传统论文不一般的写作方式, 作者平凡而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我, 使我从中深受启发。

 同时研究学校教师目前的生存状况, 需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 要立足于对教师现状的把握, 对其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 以获得准确而又有意义的信息。这样, 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了我选择的主要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强调回到教育本身, 回到教育正在发生的现场,通过对事情本身原汁原味的深描, 再现教育发生时的生动情景, 以具体的情节和故事保有教育的鲜活和丰富” , 它希望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 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描述, 以及对文本的解释性研

 硕士学位论文究, 试图以此来获得对教育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

 o我选择了一所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办寄宿制学校, 这是一所“贵族学校” ( 由于其高收费而得名), 在当地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之所以选择民办私立学校, 是因为与公办学校相比, 民办学校在加强教师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可谓是“先行一步” , 而其他公办学校大有纷纷效仿的趋势; 而且, 民办学校的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区域的不同学校,从他们身上可以了解到教师更多的生存状况, 这使我的研究更加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学校体系中的教师生存境况上, 直面教师的职业实景:

 课堂、 会议室和办公室。

 尝试以这三个场景作为基本的线索来呈现教师被规约的职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内涵。

 这样一种现实的揭示, 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唤醒对教师职业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1. 4 相关概念的界定1. 4 . 1教师专业自主的内涵自主( a u to n o m y )词本是源于希腊文“a u to s” ( 自我)和“n o m o s”( 法律)的组合, 它的基本含义是自己指导自己, 不受他人约束。

 按照《辞海》 的解释, “自主” 一词的意思是:

 “自己做主, 不受他人支配” 。@ 在现代, 自主主要用于个人, 意味着意愿和行为是发自内在自我,是一种自主选择、 自我控制并为之负责的行为。

 它主要表现为; 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时, “不因外界的压力使自身思维和行为受到干扰,而且个体能够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 正确的评价自我, 树立明确目标, 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促进自我发展” 。

 @ 自主强调的是不受约束, 不受控制, 自由发挥。

 建立在此意义上的教师自主行为体现出两方面的含义:

 外在自主和内在自主。

 其一, 外在自主指教师对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自主, 体现出教师能够在外在压力和外部控制中获得独立、 自由和权利, 反映了教师不被外在环境所控制, 能。

 胡萨. 关于教育叙事的方法论研究. 多元世界的教育学意义. 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 第186页。

 辞海( 缩印本). 上海:

 上海...

篇六: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目录 �删删中文摘要………………………………………………………………………………�第一章

 引

 言…………………………………………………………………………����问题的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主体性的要求………………………………………………………������教师需要的要求…………………………………………………………������自我教育的要求…………………………………………………………������社会化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教师的专业化自党意识的界定………………………………………………����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构成………………………………………………�����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一般特征…………………………………………�������社会文化性……………………………………………………………���

 ������流动变化性……………………………………………………………���

 ������相对稳定性……………………………………………………………����第三章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表征……………………………………………������认识的表征……………………………………………………………………�������教师知识的表征………………………………………………………���������教师能力的表征………………………………………………………�������情感的表征……………………………………………………………………�������道德情感表征…………………………………………………………���������理智情感表征…………………………………………………………����

 �����美感表征………………………………………………………………�������意志的表征……………………………………………………………………��第四章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天赋因素………………………………………………………………………�������教师自身的天赋意识…………………………………………………一�������教师对学生天赋的意识………………………………………………�������动因因素………………………………………………………………………�������教师自身的动因………………………………………………………���������学生的动因……………………………………………………………�������反身因素………………………………………………………………………�����美学因素………………………………………………………………………�����中介因素………………………………………………………………………��第五章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条件………………………………………������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内部条件………………………………………�������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正确自我分析评价……………………………���������反思自身活动结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积极建构良性专业环境�唤醒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重视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维持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营造学校文化�在感动中升腾专业化自觉意识……………………����结语…………………………………………………………………………………���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致谢…………………………………………………………………………………���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承诺

 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 文摘要自��世纪��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由一种职业转而成为一种专业并明确其专业化地位�并且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这一时代命题。进入��年代�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教师专业化运动达到白热化�培养专业化教师�成为��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已有的教师专业化研究已经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方面无不是从外在维度对教师提出要求�或者不是明确提出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教师的研究�唯独没有从意识层面对教师专业化进行探究。这是因为对教师的外显行为更容易进行量化的考核与评价�而难以对无法外显的内隐因素进行要求和规范�即使有规范标准也缺乏对其结果的判断。笔者由偶然听到教师对于专业化的抱怨而深思�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参加到专业化运动当中�其实质就是教师对于专业化的反省和觉悟�专业化应该是来自于教师内心的觉醒。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树立专业化的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是发挥教师主体性的需要�是满足教师需要的需要�是教师在社会化中实现角色化的需要�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需要�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要。笔者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对提出命题原因从源头上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前人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相关概念界定�概括出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概念�指教师作为独特的教育主体在专业化过程中的自我觉醒。即教师根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能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提升个体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清晰的体认�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实质、标准和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信念�并对自身发展有主动、清醒、充分的认识�通过自我控制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实现个体专业化的预期目标。继而不完全地从知识、情感、能力、态度等维度论述了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表征�并且通过思考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潜在因素、动因因素、反身因素、美学因素以及中介因素等�并最终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析提出唤醒、维持、形成并升腾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条件。从内部来讲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理性地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反思自身活动�提高自我意识�从外部角度来看�良性的专业环境、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文化氛围�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只有真正树立了专业化的自觉意识�才能指导教师对自己、对专业化有清晰的体认�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从而指导专业实践�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真正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表征�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引言第一章

 引

 言���问题的提出最初引起我对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思考是出于一次偶然听到太原市一所高中的教师抱怨�“做老师能让人变得麻木不仁�专业化口号再响就能改变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状吗�教师专业化就是在占用我们的空闲时间�”可以看出教师是由于外力的强迫下勉强在“应付”着专业化�而且只是当作一种空壳似的“口号”来看待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人们为表达对教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赞誉而对教师特设的隐喻。然而�“春蚕吐丝�是一种纯粹的动物本能�“蜡炬成灰”则是外界对于蜡炬功能的一种消费活动�并非蜡炬自身有意使然。教师作为人�承担着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其劳动充满了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岂是出于本能吐丝的春蚕和根本不具备意识与行为的蜡炬所能比拟的。“辛勤的园丁”也是对教师的隐喻。园丁面对的是毫无意识与行动的花草树木�而教师直接面对的则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人本身具有复杂性�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其复杂性不是一名“园丁”修修剪剪所能解释的。这些隐喻一方面将教师职业推向了无私与高尚的巅峰�另一方面却也忽略了教师也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甚至有人描述�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注定了要当一个老处女�也就是说�注定了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男人或女人。其实�教师的职业并不是单纯的本能活动�更不是机械性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一定有目的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意识支配下发生的。面对教师进入瓶颈境地的现状�专业化势在必行�但是绝对不是“被专业化”。那么�教师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意识�才能具备目的性、创造性与探索性�真正走出“春蚕”“蜡炬”“园丁�的谬喻������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创新与反思能力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成为新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纪��年代中期�教师由一种职业转而成为一种专业并明确其专业化地位。����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巴黎会议上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

推荐访问: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唤醒 自觉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