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4篇

时间:2022-10-01 10: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4篇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加纳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孙美玉1,杨军2(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4篇

篇一: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孙美玉1,杨军2(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 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 自 1996 年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以 来, 加纳 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但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现实并未彻底改变。

 从加纳 中 小 学生数学和英语学业水平评估成绩来看,加纳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阻碍加纳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 量薄弱 以 及课时太少且教学时间 利用 不充分等原因 。[关键词] 加纳; 义务教育; 困 境; 原因[中图分类号] G512.3.4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7469(2011)05-0072-04[收稿日 期]2010-11-08[基金项目 ]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 少 数民族教育公平问 题研究》(项目编号:07CMZ011)。[作者简介]孙美玉(1985- ), 女, 山西阳泉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杨军(1971- ), 男 , 甘肃张掖人,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教授, 教育学博士。2011 年第 5 期外国教育研究No.5,2011第 38 卷 总第 251 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38 General No.251加纳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hana)位于非洲西部, 南临太平洋, 又被称为“黄金海岸”,2006 年总人口 2 100 万, 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1]加纳是前英属殖民地, 于 1957 年独立, 独立前教育状况十分落后, 小学入学率仅36%, 中学入学率则只有 3%。[2]独立后, 加纳政府开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但发展一直举步维艰。一、 加纳义务教育政策发展概述及现行学制加纳 于 1961 年颁布 《教育法案》(EducationAct), 开始推行 6 年的小学义务教育。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 政府着手进行进一步教育改革, 在义务教育规划中起草了一项新的规划, 即“普及免费义务教育计划”(Free Compulsory and Universal BasicEducation), 提出 未来十年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主要包括 1996~2000 年和 2001~2005 年两个五年规划。

 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和战略规划提出了三个主要目 标:

 改善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体系效率、增加义务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学龄儿童, 尤其重视女童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龄儿童。2007 年 4 月 , 时任总统约翰· 阿吉耶库姆· 库福尔(John Agyekum Kufuor)发起一项新的教育改革。

 从 2007 年 9 月 起,4 岁儿童可免费进入为期 2年的幼儿园学*。

 此次改革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 这保证了所有儿童都能具备学前教育的经历, 而不再是只有少数家境好的学生才能从中受惠。

 从此, 加纳由原来的 9 年义务教育延伸为 11 年义务教育。加纳现行学制为 “2-6-3-4”,2 年学前教育,6年小学教育,3 年初中教育,4 年高中教育。

 接受了6 年小学教育的学生都能进入初级中学(the JuniorSecondary Schools)

 学*。

 之后, 通过基础教育资格考试 (the Basic Education Certificate Examination)的 学 生 可 升 入 高 级 中 学 (the Senior SecondarySchools)。

 高级中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培训 学院(the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或技术学校(the Polytechnic School)

 学* , 也可以通过高级中等教育资格考试(the Senior Secondary CertificateExamination)进入大学。72--

 二、 加纳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感性认识在加纳, 数学和英语是两门最重要的课程。

 加纳大部分教材都是用英语编写, 英语是主要教学语言, 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其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中小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整体学*成绩, 代表了 加纳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1992 年的 全国 标 准参考测 验 (the CriterionReferenced Test)

 中, 抽取了 1 488 名 六年级学生作为样本, 其中仅有 1.1%的学生数学成绩在 55 分以上,2%的学生英语成绩在 60 分以上。[3]学生表现如 此之差以至于当 局极不情愿将结果公之于众。

 测评结果首次曝光是通过一个非政府非教育—经济事务研究所。

 1997 年对海岸角(加纳机构——南部城市)55 所小学中 24 所小学抽取的 252 名六年级女生进行数学能力评估的结果也不容乐观。研究发现 80%的样本的数学能力都低于自 己年龄的平均水平, 例如一个六年级学生在阅读、算术和学*技巧上落后于自 己的正常年龄三年, 即只有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大部分六年级女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80%的题目 选自 四五年级的课本, 而很多六年级学生竟不会回答。[4]这表明从低年级她们就已经落后了。

 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科目 , 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 这些学生过去未曾掌握的内容势必影响他们未来的学*。加纳初等教育质量提高研究中心 (Center forresearch into improving quality primary education inGhana)的报告表明学生英语水平低下。

 研究中心的 第一阶段报告表明 许多 学生无法达到 教学目的, 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

 海岸角大学研究中心所做的课堂研究表明各个年级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其中小学生无法阅读课文的占 30%。

 即使在五年级,40%-50%的学生也不能解读选自 二、三、四、五年级的课文。

 仅 1/6 的四年级学生和 1/3 的五年级学生能以 70%的准确率解读课本。[5]三、 加纳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一)教育经费不足加纳 2006 年国内 生产总值约为 107 亿美元,约 31.4%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6]教育经费占GDP 的 3.5%, 然而其中 80%以上都用 于支付工资, 用于基础设施的经费极少。长期以来的经费短缺, 制约着加纳教育的发展和政策的实施。

 加纳政府曾于 1963 年启动了免费教科书计划。

 但由于经济困难,1966 年又不得不废止这一计划, 事实上, 不论学生为书本花了多少钱, 这些书从来没有属于过学生, 因为它们由学校统一保管且只能在学校使用。

 1996 年加纳开始取消学费, 直到 2005 年才开始取消其他费用 , 诸如校服费和书本费。[7]1996 年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 入学率的历史性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 但都集中于经费, 新增基础设施、教科书和教学材料需要大量的资金, 培养足够数量的教师同样需要政府注入足够数量的资金。

 2007 年加纳政府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由于之前各级各地的幼儿园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社会对教育的参与甚少, 使得中央财政承担更多的责任。

 国内 各界人士都担忧中央财政是否能保持幼儿免费教育长期进行下去。一项加纳 全国 教师协会提供的 研究报告显示, 教师缺乏工作动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资太低。

 如果政府没有能力支付给中小学教师足够的工资以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开销, 教师工作必然受到影响, 义务教育难以高质量发展。(二)办学条件差20 世纪 60 年代, 为了 吸收更多的学生, 加纳的学校不得不采取轮流制。

 一半学生上午上学, 另一半则下午再来学校, 这样就能接纳双倍数量的学生。

 尽管如此, 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入学, 于是出 现了 “无校舍学校”, 一些学校开始在树荫下开课。

 直到 1995 年, 加纳北部地区还有一些“树下学校”, 每逢下雨, 这些学校便必须放假。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教育资源也随之告急。

 1993 年教育部报告披露,50%的小学缺少教学设备, 如桌椅;大部分学校都缺少课本, 教学材料几乎不存在, 教学设备仪器基本为零。

 直到 2004 年, 加纳的每名学生才能拥有一套完全属于自 己的教材。(三)师资力 量薄弱关于加纳教师供应的各种研究都表明, 在中小学, 各级教师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并由此导致了班级规模大的问题。

 教育部数据指出, 小学班2011 年第 5 期外国教育研究第 38 卷 总第 251 期73--

 级人数为 48 人, 实际上这只 是一个平均数, 一些学校班级规模为 50 人甚至 60 人。

 由于教师短缺,加纳北部地区一所农村小学甚至有 196 名学生一起上课, 其中包括 136 名一年级学生和 66 名二年级学生。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曾受过何等水平的职前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不堪重负, 教学能力在这样的班级遭到严重破坏。

 庞大的班级规模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维持纪律上。

 与此同时,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 必须将带教撤出教师队伍。

 相比城市而言, 农村有更多的带教。

 这样一来, 由于带教纷纷离职, 更多的农村学校缺少教师。

 有的学校仅有一名校长, 因为他是惟一合格的教师。

 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 制约着加纳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 在少女成长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女教师在农村地区奇缺。教师质量问题也是困扰加纳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

 加纳 教育审查改革委员 会(TheEducation Review Reform Committee)

 在 1994 年的报告中将中小学教育的失败归咎于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教师培训学院是加纳高等教育的最初形式, 也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机构。

 然而教师培训学院的生源成绩并不好, 高中毕业考试表现良好的学生都进入大学或其他高等学院,只有那些成绩不良的才进入其他院校, 比如教师培训学院、护理学院、农业培训 机构或工艺学校。这些学生通常是由于科学、 数学和英语薄弱才无法通过考试的, 导致教师培训学院吸收的恰恰是科学、 数学和英语基础薄弱的教师。

 他们毕业之后, 则被安排去中小学讲授这三门重要的课程, 教学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加纳 1987 年的教育改革曾 有意提高未来教师的品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实行了一项新的政策, 即进入教师培训学院一年后要参加“证明你是内 行”(justify your inclusion)的考试。

 如果考生未能通过, 那么他将被剥夺做教师的资格。

 1999 年,约 500 名 “准教师”从 38 所教师培训 学院被迫退学。

 主考官指出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可以被称为文盲, 甚至连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都不具备。

 这些学生竟然通过了 这 38 所教师培训学院的入学考试, 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加纳教师准入和培训机制混乱导致了 大量不合格的教师加入了教师行列。

 1987 年教育改革中,剔除了一批不合格的高中教师, 而政府解决这些下岗高中教师的方法竟是派他们去小学任教。此外, 教师的生存状况很差。

 加纳教授杰罗姆(Jerome Djangmah)

 在 2007 年 4 月 的教育改革大会上发表演讲, 督促该国政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他认为加纳 之所以在教育上付出 如 此沉重的 代价, 政府对教师的忽视是“罪魁祸首”, 他呼吁政府从政策层 面 上 确 保教师 的 基本需 求 得 到 满 足 。1995 年教育部发表的《基础教育总结报告》(BasicEducation Review)描述了教师真实的生存状况。

 低水平工资加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条件构成了 教师的生存环境, 而正是他们给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着基础教育。

 当被问及关于提高教师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建议时, 他们最关心的是工资问题,之后分别是教室设施、教学辅助设备、教科书、房屋重建和修缮、图书馆建设以及饮水。[8](四)课时太少且教学时间利用不充分一份关于加纳学生在校时间和课时利用 率的研究发现, 在校时长是影响学生成绩的瓶颈, 课时投入和学生成绩密切相关。

 在许多国家, 延长每日在校时间 和学周 数量的 观点 得到 越来越多 的 认同, 但同时也需要这些时间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加纳大部分学校的作息时间为上午 7∶30-12∶30, 下午 1∶30 开始上课, 小学生 3∶30 放学, 中学生 4∶00 放学。

 这种作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教育改革中被废除, 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由原来的 7 小时缩短到了 5 小时。

 一份关于八个国家每年在校时间的比较研究发现, 加纳是学时最少的国家之一, 也是学年最短的国家, 较之学*时间最长的日 本, 加纳每学年少了 整整 640小时。[9]此外, 还存在的问题有, 学校生活常常被传统节日 、运动会、教师会议等打断。

 教师和学生的出勤也难以保证。

 大部分学校都不能遵守作息时间,迟到早退是公开的事实。

 尽管老师和校长都矢口否认, 学生、学生家长都证实学生们常捡木头、干农活并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家里帮工, 这些现象在农村更加突出。

 同时, 一些班级根本没有教师或者只有校长在行政工作之余兼任各科教师, 如此一来, 学生本来就很少的课时, 更是所剩无几。

 但政府尚未出 台能够确保在校时间得到最大程度利用的政策法规。No.5,2011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38 General No.25174--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making dilemma for Ghanaiancompulsory educationSUN Meiyu1,YANG Jun2(1.College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2.North West Normal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From the policy document on the Free Compulsory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FCUBE)

 of 1996,the basic education in Ghana have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the real dilemma has never been changed.Ghanaians lack behind in education. The math and English assess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udents showed that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Ghana is quiet poor. It identifies and analyzes theforces and factors that have created such frailer,such as lack of fund,condition of school work,teacher qualityand the length ofthe school year,and use ofinstructional time.Key wor...

篇二: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 论文 关键词] 农村 基础 教育

 系统动力学 面临困境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并通过反馈作用反作用于社会系统。

 打破基础教育与 经济

 发展 间的恶性循环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1. 目 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观念落后, 政府、 民众对其不重视, 师资力量薄弱, 涌出大批民办教师。

 改革开放后, 农村基础教育地位有所提高, 但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设备陈旧、 教师队伍人才流失等等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发展困境。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是各种社会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在这个闭合的系统中,若不采取调节措施, 在这些困境下衍生的问题又将反馈于社会系统, 进一步加深社会问题, 加剧两极分化, 形成恶性循环。

  2.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 1)

 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理想模式。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关系很早就为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并出现了教育经济学等研究分支。

 经济增长影响着教育的普及程度, 方式和手段, 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影响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也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

 理想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间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 增大教育投资等环节形成良好的反馈关系。

 ( 2)

 社会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二元化发展, 直接影响了当地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 农村教育与城镇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大, 农村基础教育区域发展失衡。

 同时社会经济的二元化, 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外转移, 大多农民工在经济状况、 城市教育户籍制度等限制下, 尚无能力携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 造成留守儿童增多, 家庭教育空缺, 其责任和义务部分转移给农村基础教育, 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②人口素质的制约。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在我国农村, 农村教育观念落后, 小农社会封建科举制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了农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把“离农”作为学*目 标,将升入城镇重点高中视为唯一出路。

 应试教育限制了其中高等教育素质的培养。

 教师素质亟需提高。

 近年来, 教师人才大量流失, 无法引入新的人力资本,教师群体人口结构中老龄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教师创新、 改革精神薄弱,无法应对新课程等改革。

 基层地方官员素质也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因素。由于教育对经济建设促进作用的后滞性,地方政府官员更注重公共基础建设、

 引入外资等眼前事务。

 这造成了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不重视, 投资少, 学校硬件设施得不到保证, 且经常拖欠老师的工资, 加剧了教师的人才流失。

 ③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最长最完善的封建社会,

 中国 社会空间组织的层序化结构高度发达, 教育系统也不例外, 层序的空间结构使教育政府投资、 慈善投资呈现出了“漏斗式”的划拨管理, 不能有效地直接投入到农村教育上。层序社会结构中空间管理结构下领导者的选拔,并非民主选举,内部管理模式僵化, 教师对这种管理模式有抵触情绪, 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内部动力的内耗。

 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问题, 既有 历史 成因, 又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衍生的新问题。

 这些因素介入教育、 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系统, 破坏了原有系统结构, 滞延了这一正反馈, 未能让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良好发挥。

  3. 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对策初探

 ( 1)

 国家政策的重视。

 要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组织目 标发展为“以发展教育和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 我国实行税费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放宽农民城市化的户籍、 就业、 教育等政策, 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加速城市化进程, 缓解农村基础教育的压力; 另一方面, 则需加大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 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吸引外来人才。

  ( 2)

 大力 发展

 农村 职业 教育 。

 普及职业教育对实现劳动力进城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据农业部门统计, 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 0.71%, 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使农村 经济 发展、 农业产业化、商业化陷入困境。

 普及、 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

 ( 3)

 基础教育改革配套系统制度的完善。

 因农村人口分散度大等特点, 农村基础教育是覆盖面很广的“面式教育” , 城市化进程使这样的特点更为明显, 给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完善的寄宿管理、 配套公共基础设施之外, 也应具备良好师资、 保育技能等相应要求, 以保证学龄儿童的教育和生活。

 参考

 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XXXX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教育部.XXXX 年 5 月

篇三: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类 号 G529 密级 公 开 学 号 120317

  题 目 民国时期(1912-1937)山西省中学教育困境

  及原因研究

 作者景瑞琪 指 导 教 师栗洪武 教授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二级学科名称教育史

 提 交 日 期二○一五年五月

 I摘

 要 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再现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进行解读,以史为镜,启后世之行。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 1912—1937 年有关山西省中学教育史料的整理和挖掘,呈现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概况,探究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而从社会环境和教育自身分析山西省中学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以史为鉴,通过客观真实地梳理山西省中学教育艰难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教育有所启示。基于这一研究目的和思路,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起、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介绍民国时期(1912—1937 年)山西省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与概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在发展背景中,着重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在发展概况中,重点从微观方面阐述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的数量和分布、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经费和设备、学校管理等,探究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教学发展实情。

 第二章通过对当时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背景和概况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学校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差异大,高级中学与初级中学数量配比失衡,中学数量与人口配比失衡;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科目多且难度大,教材混乱且新旧参杂,课程计划执行不良;三是教师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数量短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养低;四是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落后。

 第三章探究民国时期山西中学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政治、经济、战乱和历史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分布不合理的原因;其次,从中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不明确与中学校教育目标不清晰两个角度,探讨造成教师力量薄弱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最后,从经济基础薄弱和教师专业素养低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学教育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的原因。

 第四章为历史镜鉴与启示。从教育目标与实践相统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困境及原因

 III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is not only to reproduce the historical facts,but also to interpret history, with the history as a mirror to inspire the later generations.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data about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Shanxi during 1912-1937,to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Shanxi .Second,we explore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n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itself,we analyse the reason for difficulties in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Third,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hrough the objective tru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Shanxi,we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in order to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and provide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nd the way of thought, this research 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preface is mainly on the reason for the selected topic, the research review,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background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37), respectively in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I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we mainly focu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ituation is mainly in five micro perspectives, which is about the number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the curriculum, teachers,funding and equipment,school management in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explore the tru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general situation, we sum up the four difficulties of Shanx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rst

  IVone is the school distribution imbalance, of which the main feather is: big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number ratio imbalance, middle school number and the population ratio imbalance; Seco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of which the main feather is: the out-dated curriculum, large numbers of difficult courses, mixed materials and poor curriculum plan execution; Third, the teacher is weak, of which the main feather is: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 low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last one is poor funding and equipment.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reason for difficulties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wars and historical factors ,we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Secondly, from the unclear school education concept and the goal of school education, we explore reasons for the poor education and th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low teacher"s special field accomplishment, we explore the cause of middle education funding constraints and out-dated equi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unification of education goal and practice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eaching staffs construction and so on, we analyse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Shanxi Province,middle school education,dilemma and reason of development

 V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I 绪

 论...........................................................................................................1 一、选题缘起........................................................................................................... 1 (一)选题缘由................................................................................................ 1 (二)选题意义................................................................................................ 2 二、研究综述........................................................................................................... 2 (一)关于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研究............................................................ 3 (二)关于民国时期山西省教育的研究........................................................ 4 (三)关于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的研究................................................ 6 三、概念界定........................................................................................................... 7 (一)中学教育................................................................................................ 7 (二)山西省中学教育困境............................................................................ 8 四、研究方法........................................................................................................... 9 (一)文献分析法............................................................................................ 9 (二)计量史学法............................................................................................ 9 (三)比较研究法............................................................................................ 9 五、研究思路........................................................................................................... 9 六、创新与不足..................................................................................................... 10 (一)创新之处.............................................................................................. 10 (二)不足之处.............................................................................................. 10 第一章

 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概况.........................................11 一、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的背景..........................................................................11 (一)自然环境...............................................................................................11 (二)社会环境.............................................................................................. 12 (三)教育背景.............................................................................................. 13

  VI二、山西省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5 (一)山西省中学数量和分布...................................................................... 15 (二)山西省中学的课程设置...................................................................... 21 (三)山西省中学的师资队伍...................................................................... 25 (四)山西省中学的经费和设备.................................................................. 27 (五)山西省中学的学校管理...................................................................... 29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33 一、中学校分布不均衡......................................................................................... 33 (一)中学校地区分布差异大...................................................................... 33 (二)初高级中学校配置失调...................................................................... 34 (三)中学校与人口匹配度低...................................................................... 35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37 (一)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37 (二)科目多且难度大.................................................................................. 38 (三)教材混乱且新旧参杂.........................................................................

篇四: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9 年 11 月 02

 319 教育惩戒呈现困境的原因分析及策略

 郭 文 陕西省白水县仓颉中学,陕西 白水 715600

  摘要 :近年来,教育惩戒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赏识教育和关爱教育的理念下,教育惩戒的实践面临零惩戒或者惩戒过度的困境,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使惩戒无标准;德育缺失造成的重“惩”不重“戒”;惩戒方式单一,易出现发泄式惩戒。建立相关法律制度,成立专业的教育惩戒部门,探索更灵活的惩戒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育惩戒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惩戒;惩戒制度;惩戒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现今流行的赏识教育和关爱教育,使得惩戒教育被淡化,新课改后更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理念的推行使得师生关系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近年来,因为惩戒事故引发了很多的热点新闻,缺乏惩戒权的教师越来越感到教育的无力,生怕自己稍有不慎便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而失去饭碗甚至性命,所以,有的教师开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但是,当零惩戒开始的时候,校园欺凌等事件也开始愈演愈烈。

 惩戒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 。那么如何让教育惩戒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大家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教育惩戒的实践现状来分析其面临诸多困境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供大家参考。

 1 教育惩戒 面临 困境的原因分析

 1.1 教育惩戒的 困境

 1.1.1 认识教育惩戒、惩罚、体罚 《辞海》中惩戒的定义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即通过处罚过错而达到警戒的目的,必须是以学生违反规则的错误行为为前提,以教育学生为目的。通过“惩”的手段,达到“戒”的目的。惩罚在《辞海》中的释义为责罚、处罚。强调“罚”的过程, 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方法[2] 。体罚是指对少年儿童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其重心在“罚”,会对学生给予身体上的疼痛或极度疲劳,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一种侵权行为,可分为体罚和变相体罚。

 惩戒、惩罚和体罚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惩戒包含惩和戒,惩是手段,戒是目的,重心在“戒”,并且惩戒是需要教师遵循一定的制度进行,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有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承担后果,帮助学生达到自省;惩罚和体罚都只是教育的手段,重心都在“罚”,而体罚更是带有教师的个人色彩。

 1.1.2 零惩戒 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各类教师体罚、惩戒过当的案例屡见不鲜,极少数教师的行为却给广大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和教育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家长和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处于法律保护弱势的教师越来越感到教育的无力,教育惩戒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甚至成了教师们不敢触碰的“高压线”,教育者们呈现出一种不敢管,不想管的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法宝。教师的零惩戒,加上家长对学生的溺爱,不良媒体的畸形引导,使得学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飞扬跋扈,三观扭曲,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事件、投毒事件等都是例证。

 1.1.3 惩戒过度 惩戒过度即惩戒过分、失当,很容易就变成了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各类法律都明令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但是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成了最大的挑战。

 1.2 教育惩戒 面临困境的 原因

 1.2.1 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使惩戒无标准 《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中都对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做了相关规定,如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3]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些都涉及了教育惩戒的内容,但是太笼统,没有明确的界限,更没有具体的标准。这让教育工作者在实际问题中难以操作,往往因为没把握好“度”而造成惩戒过度的案件,同时,因为无法可依而得不到被惩戒者的认同感,甚至会引起被惩戒者的报复。所以教育惩戒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教师运用合理的惩戒达到教育目的。

 1.2.2 德育缺失造成的重“惩”不重“戒” 在智育优先的学校教育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教学成绩服务的,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教育惩戒便成为了维护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手段。如学生扰乱课堂,对学生采用罚站、训斥的惩戒方式,于学生而言,只有“惩”的过程,没有“戒”的目的,损伤了学生的尊严,忽视了惩戒的教育意义。

 1.2.3 惩戒方式单一,易出现发泄式惩戒 教师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有:谈心讲道理、批评教育、罚抄写、写检查、请家长严加管教,剥夺学生参加其他校园活动的权利等,方法大众化,没有因人而异。这些常规的惩戒方法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并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教育惩戒的对象是学生,但惩戒的是不良行为,所以要求教师必修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来实施惩戒,应一视同仁,就事论事,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色彩。部分教师自身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当把工作中和生活上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室时,遇到学生犯错,就极易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造成发泄式惩戒[4] 。

 2 改变 教育惩戒 困境的几点 策略

 2.1 建立 相关法律制度

 青岛市发布并正式实施了《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提出“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5] 。以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给予了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国家应当加强立法,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合法地位,并规范惩戒的内容,如惩戒者的身份、形式、程序等,应具体的对有争议的惩戒方式做好规定,一定要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化解在惩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矛盾,从而更好的保护惩戒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成立专业的教育惩戒 部门

 学校是实施教育惩戒的主要场所,应该设置专门的德育惩戒处,专人管理,家校结合。设置由学校、学生、家长组成的惩戒委员会,按照科学的程序给予被惩戒者合理申述的机会。同时,对于惩戒引起的师生人身伤害等法律纠纷问题,应该成立专门的教育惩戒部门,与其他教育系统的行政结构平行,设置合理的机制保障各方的利益,配备专业的法律人士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

 2.3 探索更灵活 的 惩戒方式

 惩戒法案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所有惩戒的方式,只能做原则性的限定,所以教师在行使惩戒权的时候有很大的空间,应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惩戒方式。好的惩戒方式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更容易心服口服;有助于学生主观上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可采用兴趣惩戒法,学生犯错误时,可根据学生

 教育事业 320

 2019 年 11 月 02 的兴趣特长进行惩戒,尊重学生自尊,惩戒作用明显;反向惩戒,即学生犯错时,用学生的弱点进行惩戒,以缺点推动缺点,如学生内向,不爱说话,那么当他在其他方面犯错时,可以让其在全班进行演讲或者唱歌等,学生在犯错时,内疚感较强,能较平时更好的完成,从而达到惩戒目的。

 2.4 提高教师 的 综合素质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工作职能的高度概括,除了智育,教师还承担着德育和心理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做好情绪管理,把握好教育惩戒的限度。

 参考文献

 [1]徐群.教育不能没有教育惩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2]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23-26. [3]申素平,李瑞玲.法治视野中的学校惩戒制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25-28. [4]康丽丽,王文.别让发泄成为不良教育惩戒的出口[J].基础教学究,2018(12):84-85. [5]何金明,高新梅.“绿色惩戒”:让教育惩戒“有理有据”[J].中小学理,2017(06):50-51. (上接第 318 页)

 参考文献

 [1]吴敏,张家荣.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52. [2]闫清馨,刘晓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7):37-38. [3]张琳琳.试论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8(7):167-168.

推荐访问:教育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 困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