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问题8篇

时间:2022-08-18 1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财政问题8篇教育财政问题 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姓名:林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王耀中2006112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财政问题8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财政问题8篇

篇一:教育财政问题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姓名:林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王耀中20061126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公共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和政府最优公共政策选择,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与规范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的科学.它以各种均衡分析为基本假设和分析工具,为政府职能的界定、运作、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教育财政研究的逻辑起点。即使是西方福利社会,因教育财政政策而引起的社会矛盾也不鲜见,教育财政政策成为政党、议会、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矛盾的焦点,甚至引发街头抗争。我国因教育规模大、教育发展起点低而目标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等原因,教育财政政策比西方尤为复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分析,在对当代我国教育财政状况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模式,探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公共政策和现实路径。与传统财政学相比,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收支行为,而且研究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下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者——非政府公共部门即我国的事业单位,特别关注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教育财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府收支问题,因而也就不仅仅是一个“ 财政” 问题,它所产生的效应涉及公共福利以及社会的基本公平与效率。况且,教育机构本身属于非政府公共部门,其经济行为和运作绩效直接影响教育支出效率,传统财政学难以涵盖,但已经纳入公共经济的视野。因此,本文更多地运用了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福利、公共收入与支出等公共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各类教育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有较大的差异,但以公共经济理论界定,教育是典型的混合产品,公共性和私人性两者皆具。这也是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成为当前我国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学收费等教育政策选择的基础。在教育财政利益的各种冲突与教育投资效益的选择中,基于基础教育更突出的公共性表现以及我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差异,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主要责任,就成为当代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IT

 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教育投入规模与教育经费保障,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财政发展的难点。从总量和规模上看,我国教育投入均有较大增长,教育经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非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上升,政府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从未实现4%的政策目标,且近年有下降之势。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存在较大缺口。随着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提高,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义务教育免费承诺的兑现,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 10.15年) ,经费短缺将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严峻现实.高等教育近年呈急剧扩张之势,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收入来源。但相比之下,政府公共投入却跟不上学校规模和非政府投入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投入相对降低,学费标准达到临界,成为社会抨击的热点。本文认为,改革教育财政体制,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上移,实现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相对集中型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投资占G DP的比重;同时改革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与拨款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与转移支付相结合,直接拨付给教育单位与拨付给受教育者相结合,基数与定额相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公共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是解决当前教育财政投入瓶颈的政策选项。既定投资规模下的教育支出结构、布局与投资效率,是本文关注的教育财政问题的另一个焦点。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存在严重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性,中央与地方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结构失衡,能力与责任之间不对称,中央应承担更多的投资责任。高等教育在投资效率上表现的突出的问题则是教育成本的计量、优化与控制。本文认为,大学的投资扩张、新校区热、个别大学的奢华之风和大量贫困生并存,而大学学费以生均成本为计量基础,因此,要求大学科学计量教育成本,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全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诉求,也成为本文设计的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基于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学生资助制度是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本文考察评估了目前我国各类学生资助方式的绩效和缺陷,提出了实施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学生资助政策重新组合,实现资助信息共享等学生资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关键词:教育财政;公共政策;公平与效率Il l

 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Publ i c Econom i cs i s asci ence to study thesuppl yofpubl i c goodsand the bestchoi ce ofgovernm ent’S publ i c pol i ci es,andto expl ai n,anal yzeandregul ate thefuncti ons and rol e of governm entf romtheperspecti veof Econom i cs.It takes thebal ancedanal ysesas the basi cassum pti on andanal yti caitool ,w hi ch hel ps thegovernm entw i th i ts functi ondefi ni ti on,opergi on and i ts choi ce of the val i dsuppl yofpubl i cservi ces to real i ze eventualPare=toopti m al i ty.Educti oni sQ uasi -publ i c goods,SOgovernm enthas theresponsi bi l i tyandobl i gati on toprovi debasi cpubl i ceducati onand i t i s al so thel ogi c starti ng poi ntfor the research of educati on fi nance.There are a10t of soci alcontradi cti ons caused by the fi scalpol i cyof educati on even i n w esternsoci al w el faresoci eti es.Fi scalpol i cyof educati onhas becom e the contradi cti on focusfurpol i ti cal parti es,parl i am ent,governm ent,educati onali nsti tuti ons and thestudents,w hi chm ay even l ead to streetprotests.Becauseofl arge scal e,l owstarti ng poi ntandhi ghai m of Chi na’ Seducati on,unequal di stri buti on ofregi onal devel opm entand otherreasons,thefi scalpol i cyof educati on i n Chi na i sparti cul arl ym orecom pl i catedthani ntheW est.W i th thetheory and m ethods ofpubl i c Econom i cs,throughtheanal ysi son thepubl i c attri bute of educati onproducts, O ffthe basi s of em pi ri calanal ysi s of thefi nanci alsi tuati oni n contem porary Chi na, thi s paperfocuses on researchi ngandanal yzi ng thenecessi ty, feasi bi l i tyandoperati onm ode of the reform i n the fi scalpol i cyofgovernm ent publ i ceducati on under the condi ti on of Chi na’ S m arket ori entedeconom y, to expl orew aysofi ncreasi ngeducati oni nvestm ent and i tseffi ci ency.Com paredw i th the tradi ti onal Fi nance,Publ i c Econom i cs notonl yresearchesgovernm ent paym ent,butal so the suppl i erofpubl i c goods andQ uasi —publ i c goodsunder thecondi ti on of the fai l ure of both thegovernm ent and m arket.InChi na,thesuppl i erofQ uasi -publ i c goodsi s thenon—governm ental i nsti tuti ons.Publ i c Econom i csparti cul arl y paysattenti ontothegovernm ent· l ed publ i cchoi ce andpol i cy, stressestheeconom i c grow th,and especi al l y em phasi zeson the effecti veness of the resourcesal l ocati on and the fai r di stri buti on of i ncom e,Theprobl emof educati on fi nance i s notj ustagovernm ent paym enti ssue.So i ti s not j usta fi scali ssue.It affectspubl i cw el fare and the basi c fai rness and effi ci encyof soci ety.M orcover,educati onali nsti tuti ons them sel vesbel ongtonon· governm ental publ i c sector, and thei r econom i cⅣ

 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behavi ors andperform anceshave a di recti nfl uence 0n theeffi ci ency of educati onpaym ent,w hi chare not i ncl uded i n tradi ti onalFi nance, buthave been taken i nto Publ i cEconom i cs.Therefore, thi s paperconcentrates onusi ngthe Publ i c Econom i cs theori esand m ethods ofpubl i cgoods,publ i c choi ce, publ i c w el fare,publ i ci ncom e andexpendi tureand so on to research thereal i ty probl em s of contem porary Chi na’ Seducati onfi nance that need to resol ve soon.D espi tethere aregreatdi fferences i nnon—Com peti ti veness,non· excl usi venessanduti l i ty‘ s i ndi vi si bi l i ty am ong al l ki nds of educati on, such as foundati on educati onandhi gher educati on,generaleducati on and vocati onaleducati on,academ i ceducati onand vocati onaltrai ni ng.Accordi ngto Publ i c Econom i cs,educati oni s atypi calm i xedproductw i th the characteri sti cs ofpubl i candpri vate goods.O nthi s theoreti calbasi s,thegovernm entand the m arket both provi deeducati on servi ces, andthegovernm entregul atesa seri es of educati onpol i ci essuch asencouragi ngthedevel opm ent ofpri vateeducati on,rai si ngeducati on fundsthoughdi fferentchannel s,l evyi ng uni versi tytui ti onfees.Betw eenthe confl i cts of educati on fi nance i nterests and the choi ces of educati oni nvestm entreturns,on the basi s of thepubl i ci ty of foundati on educati on and theunequal devel opm entofeconom yand educati on i nChi na,the governm entshoul d takethe pri m ary responsi bi l i ty ofcom pul soryeducati on.It becam e thepubl i cchoi ce offi scalpol i cy ofcom pul soryeducati on i n Chi na.Thepaper em phasi zeson the scal e of educati on i nvestm ent and theguaranteeofeducati onfunds,w hi ch are the di ffi cul ti es ofcontem porary devel opm entof educati onfi nance i n Chi na.N o m atter i n the arl aountor thescal e, therei s al argei ncrease i neducati on i nvestm enti n Chi na.The source of educati on funds show s avari etytrend.N on- governm entfi nanci ali nvestm ents haverel ati vel yi ncreased w hi l egovernm entpubl i ceducati on i nvestm ents have beendropped dow n.Fromthe proporti on ofgovernm ent budget of educati on fi nance i nG D P, has never achi eved 4%.thepol i cyobj ecti ve,andhas beenfal l i ngi n recent years.Therei s abi g gapi npubl i c educati on,especi al l y com pul sory educati on.W i th the ai m of enhanci ng the devel opm entofcom pul soryeducati on,thetaxreform i nruralarea and the ful fi l l m entof thecom m i tm ents of freecom pul sory educati on,the shortageof funds forcom pul soryeducati on w i l l becom e agri mreal i tyi n thecom i ngten to fi fteenyears.N om atter i nthe si ze of enrol l m entorsource ofi ncom e,The hi ghereducati on show sarapi dexpansi ontrend i n recentyears,.H ow ever, i n com pari son,publ i ci nvestm ent has notkept pacew i th thegrow thi n the si ze of the school andnon—governm enti nvestm ents.The tui ti onbudgeti srel ati vel yl ow er for each student and the tui ti on fees reach theV

 博士学位论文cri ti calpoi nt,w hi chhas been ahot soci al cri ti ci sm .Thi spaperhol ds that the sol uti onsareref orm i ngeducati onfi nancesystem , shi f ti ngthem ai nresponsi bi l i tyforcom pul soryeducati onupw ard,achi evi ngarel ati vel yconcentratedcom pul soryeducati on fi nancesystemm ai nl y based on central andprovi nci al governm ents,andi ncreasi ng governm enti nvestm ent i npubl i c educati on as aproporti onof G D P.At thesam eti m e,reform i ngthe i nvestm ent w aysof com pul sory andhi gher educati on,establ i shi ng publ i ceducati onfundi ng pol i cyw i th a com bi nati on ofgovernm entdi recti nvestm ent and transferpaym ent,cardi nal num ber andquotas,andthe bal ance betw eenfai rness andeffi ci ency w i l ...

篇二:教育财政问题

期中国教育学刊N o . 71111堡!旦』 2坚翌!1 21生!曼坐旦!矍i2111垡21里垒:

 !!!!12竺』 !!: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刘泽云’( jB 京师范大学)[ 摘要]目前,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理论分析表明, 应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

 今后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注意:

 制订和完善教育财政法规;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 关键词]教育财政体制; 公共产品; 教育资源配置; 财政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G 4 0 —0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2—4 8 0 8 ( 20 0 3)0 7 —0 0 22一0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财政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完善了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基本建立起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 形成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的雏形, 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 目前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还面Ili{ ; i着巨大困难和诸多问题, 本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 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一当前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

 按可比价格计算, 19 9 5~20 0 0 年问, 全国教育经费总收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 4 8 %、10. 7 l%和13. 25%,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8. 3%的年增长率。

 …但是,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是不足的。

 19 9 7 年, 各个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 N P 比重的平均值为4 . 8 %, 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 3%,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 . 8 %, 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 4 %。

 我国被列入中下等收入国家,而当年公共教育经费( 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N P 的比重仅为2. 55%。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结果是, 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遇到很大困难, 表现为: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 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学校债务负担沉重; 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等。

 而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规模扩招后, 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性根源, 在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负担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体现在教育总经费中, 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直接负担比例太低。

 19 9 8 年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中, 中央政府只占约9 %, 省级政府只占约13%, 而最无财力的乡级政府承担了约30 %。

 [ 2】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负担比例更低, 乡级政府的负担比例更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7 省市26 个县的抽样调查, 19 9 8 年样本县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中, 县级以上财政的教育补助专款约占12%, 县财政约占9 . 8 %, 其余7 8 . 2%为乡级政府和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负担。

 [ 2]在广大农村地区, 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乡、 村两级政府, 乡级财政是我国各级财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而村级政府根本就没有财政, 这使得义务教育这项最应由政府承担的国民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政府财政的足够支持。3。

 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就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来看, 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而教育[ 收稿日期]20 0 3一0 5—0 9・刘泽云,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 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0 0 8 7 5  万方数据

 第7 期刘泽云: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2 3经费又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是不均等的。

 结果导致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问、 城乡之问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严重地妨碍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 1)公共教育资源分布在地区之间不均等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两个衡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

 20 0 0 年, 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 27 56元), 河南省最低( 26l元);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 4 4 8 元), 陕西省最低( 不足9 元)。

 b ]绝对差异分别达到了lO倍和4 9 倍, 这样的不平等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其他层次学校的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差距要稍小一些, 但同样也是很大的。

 另外, 我国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布不均等的程度远远大于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程度, 这是一个不jE 常的现象, 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做的是省一级的比较, 如果以县或乡级的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作为比较对象, 那么不均等的程度将更加惊人。( 2)公共教育资源分布在城乡之间不均等这方面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

 据估算, 19 9 8 年全国城镇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8 13元, 农村为4 8 6 元; 城镇小学为520 元, 农村为33l元。

 [ 43公共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不均等除了表现在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外, 还表现在教育经费负担的城乡有别, 即农村居民要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 并以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教育基建经费, 但城镇居民则没有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和基建经费的责任。二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要解决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 必须在理论上明确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1政府应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针对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现象, 近年来很多人提出要将教育市场化或产业化, 主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要,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教育的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一般认为,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 而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 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因此, 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 非义务教育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其基本特征之一是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 教育的定价或消费主要由政府调控, 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

 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同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 政府应依法提供义务教育, 并承担所有的义务教育经费, 保证全体适龄儿童得到基本的教育。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政府除承担部分日常和基建费外, 还应建立助学贷款机制, 使贫困学生不会因为无法筹措学*费用而失学。2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教育财政责任政府的公共教育职能需要由各级政府分别承担。

 各级政府间的教育责任和权力的划分, 与本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体制、 财政税收体制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

 但多数情况下都由地方政府举办公立学校直接提供教育服务或资助私立学校。

 原因有二:一是教育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属性较强; 二是地方政府更接近教育消费者, 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但是, 地方政府的教育生产责任与其资金供应能力之问有可能存在矛盾, 因为一般而言, 中央政府具有税收的优势, 集中了大部分财政收入, 而直接承担教育生产责任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差。

 为解决这一矛盾, 各国都建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高层地方政府对低层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方面保证基本的教育经费需求, 另一方面减少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区域间自然地理环境迥异, 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除少数发达地区外, 县、 乡级政府, 特别是乡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财政能力较差, 必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为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教育经费负担中的责任过小, 是目前我国政府投入不足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制度根源。  万方数据

 24中国教育学刊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财政体制l制定、 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 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做出规定, 或是规定得不够具体。

 应修订现行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 尽早制定《教育投人法》 , 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 使教育经费的筹集、 负担:

 、分配和使用都有法可依, 责任明确, 从而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 法制化。

 具体来说, _方面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教育财政责任。

 另一方面, 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共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

 如规定有关教育经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代表领导的拨款委员会, 规定公立学校学费标准应经过价格听证会论证, 规定重大教育决策必须进行财政町行性论证, 等等。

 另外, 在法规完备以后, 必须设计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以便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依法追究政府有关领导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2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政府问义务教育转移财政支付制度是解决其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区间不平衡的有效措施。

 这一制度有3种形式:

 一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来平衡地方财力, 问接地保证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 如德国; 二是中央政府直接承担占据义务教育经费最大比例的教师工资, 如法国; 三是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 直接规定下级政府必须将该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 如英国和美国。

 15l鉴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差异巨大、 政府管理水平总体来说还比较低的特点, 我认为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是最优选择。

 这一形式从制度上给予义务教育较大的优先权, 便于监督和管理, 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应通过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标准收入, 并确立各级政府的经费负担责任, 其中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3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贫困学牛资助制度是教育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 在基础教育( 初等和一f , 等教育)阶段, 首先应南省级政府部门制定和确定资助标准、 资助内容和资助金额资助内容至少心该包括免除学杂费, 有条件的免除恬本费, 对于非常困难的家庭还应提供学牛入学必需的现金支出补助。

 同时确定资助资金的负担责仟在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前,省级政府应规定贫困学牛资助的标准、 内容和金额, 并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承担这一部分经费;在建直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晤, 应把对贫困学牛的资助支m 作为标准艾H { 需求因素计算, 在高等教育阶段, 学, 卜资助制度的核心是完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现行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的主要问题是银行没有积极性. 原冈是单笔贷款额度小、 成本高, 以及银行害怕出现坏账二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学乍集体贷款叮减少贷款成本, 政府则啦公, “i布对学, F 贷款提供担保和用财政资金对发牛的坏账进行偿还,以免除银行对于坏账的忧虑此外, f 节取消目前实行的向所有高等学校往校学生普遍发放助学金的制度, 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资助少数确实困难的学生, 增大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对于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牛而青, 即俺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完善, 他们也难以承受还贷的r K 力在经过严格的核实之后, 对这类学q :

 应该免费提供数额较多的助学金还叮规定:

 高校学费收入中的一部分( 譬如10 %)必须用于发放助学金?f 参考文献]。

 1]刘泽云. 九7 i期间我旧政啊埘教育投入努, J科瞠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研。

 究. 20 0 3【21:

 6 I~6 5[ 2]Ii蕾迈主编. 2( )( )( ){ }j- 川f { 孝女育发襞报f , ‘. 此糸:北京师范大’ ¥’ …版让, !

 ( )( )( ). 18 , 35{ 31教育部财务- d . 叶1旧敦f r 绛费统计年峪2( )( )1. 北京:

 中Ⅲ 统计f }{ 版¨ . 2( )0 2. 38 414 j巾【目教育。

 j人/J资源州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1人旧迈向人力资源性【f j.JE5l:南等敦育m 版_ }{ = ,2 ( )0 3 . 3 7 6:

 5]刘泽三i. 两力4 发达旧家的义务数f f Ⅵt政转侈乏” 制度. 比较教育研究, 2( )( )3( 1):

 35~4 0( 责任编辑王迎春)  万方数据

篇三:教育财政问题

济师}2010年第5期● 博士硕士论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摘要: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尽管财政近年来在财政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首先概括了财政教育支出的总体状况,进而分析财政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教育支出中图分类号:F810.4结构教育转移支付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05—023—04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正确分析和解决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由表1可以看到,表1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教育支出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占财教育支出年份G D P占G D P比总额,亿元亿元政支出比,%惕1991617.833386.6221781.51&242.861992728.753742.2026923.519.372、741993867 7646423035333.918.692、5019941174.745792 6248197.920.282.5119951411.526823.7260793.720.692.4119961671.707937.5571176.621.062.4619971862.549233.5678973.O20.172.5019982032.4510798.6784402.318.822.5919992287.1813187.6789677.117.342.7920002562.6I15886.5099214.616132,63200l3057.0118902.58109655.216.173.1420023491.柏22053.15120332.715.83313220033850.624649.95135822.815.623 2820044465.8628486.89159878.315.682.7920055161.0833930.28183084.015.2l2.8020066348 3640422.73209407.o15.183-0l20078280.2149781.35249529.916.263_32200810449.6362592.6630067016_323.48200912309.6675220.0033535316 373.6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整理汇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 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 韩爽韩继深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二是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 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67%,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逐年有所提高。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就是反映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同时,它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 D 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 D 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3.我国教育支出占G D 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上,2005年比1991年翻了8倍之多,但是2005年,教育支出占G DP的比例也只有2.80%,甚至低于1991年2.86%的占比。最高的2009年,也只占到了3.67%,与发达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1.教育支出占CD 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 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 十一五” 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一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CD 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教育经费相对于G 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 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 D 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O %,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 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23—万方数据

 ● 博士硕士论坛《经济师}2010年第5期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表2中国2005年部分地区教育经费统计( 单位:千元)地区合计中央地方’北京335754961238753921 187957上海2750648l291354924592932吉林1126803312734609994573江苏36606697304839133558306山东299183761 1590928752467湖北1681 1806346745613344350湖南1669161895318915738429,1‘ 东46921742128278945638953r|西120896732990412059769西藏288218828821880” 肃8475t20573596790l s24青海2465“ 82465“ 80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 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表3三级教育生均支出比例国际比较国家类型初、中、高三级学生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比低收入国家l :2.7:12.8中高收入国家1:1.2:2.9高收入国家l I1.5:2.2世界平均l :2.7:3.0中国1:1.98:16.84资料来源:(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90页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一24一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表4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国际水平比较’教育投资收益率( %) 。国家社会收益率(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高收入国家10.38.2中商收入国14.310.69.5家中等收入国18.213.411.4家低收入国家2013.510.7世界平均水m23.415.210.6中国21.9910.925.0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三、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 D 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 创新型国家” 。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 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 D 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 D 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3.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 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 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4.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万方数据

 《经济师》2010年第5期● 博士硕士论坛创新田,瞄维I-**农民增收难题摘要: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因而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但因农民增收难而出现的“ 买不起” 难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消费。**农民增收难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来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关键词:农民增收传统思维小农经济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05—025—02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在要求。我国人口65%以上在农村,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由此蕴舍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而,拉动农民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如“ 家电下乡” 、“...

篇四:教育财政问题

 高 等 魏 窗

 觋

 存 萑 蚴 阃 题

 瓣 策

 口 赣 南师 范学院 曾泽鑫 邱 小健 摘 要 :

 我 国地 方高等教 育财政投入存在 生均预算 内教 育经费投入 少、 教 育经 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 省 域之 间地方高校 经费投入 差异 大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 :

 以省级政府为财政主体 . 加 大教 育财政 投 入 :

 加 大 中央财 政 转 移 支付 力度 , 提 高 中西部 地 区地 方 高校 投 入 ; 设 立地 方 高等 教 育拨 款 委 员会 , 提 高教 育经 费支 出效率 关键词 :

 教育财政投入 ; 地方高等教育 ;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 类 号 :

 G647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按照隶属性质的不同. 可分为中央 属高校和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 府财政拨款的高等学校。

 随着 1992年高校合并 以及国家部 委高校 划归地方 管理 . 我 国地方高校 数量得 到迅速增 长 . 已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1998 年 , 我国地方和部属 普通高校共 1022 所 . 其中, 地方高校为 759 所 , 占普通高校 总数 的74%:

 地方高校本 、 专科在校生数为 225. 8 万人 , 占 全国本、 专科在校生人数的 70%。

 经过 10 年的发展, 我国地 方高校数量增长明显。

 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2008 年。

 我国 地方和部属普通高校 已达 2263 所。

 其 中, 地方高校为 2152 所 。

 占全 国高校 总数 的 95. 1%, 地 方 高校 的本 、 专科 在 校 生 数 1850. 5 万 。

 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 93. 2%。

 呵 以说, 我 国地方高校承担了大学扩招的主要任务 .为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同时也面临办学经费不足、 银 行负债多等问题 本文以地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为研究对 象, 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 , 在此基础上,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 以期为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 地方 高等 教 育财政 投入 存在 的 主要 问题 我 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 费投入偏少、经费来源结构欠合理以及经费投入地区间 差异较大的问题。

 1. 生均预算 内教育经费投入偏 少 从全国的情况看 。

 随着地方普通高校规模扩大 . 省级 政 府对普 通高校 的财政性 投入呈 明显 的上 升趋 势 . 从 1999 年的 216. 34 亿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1292. 74 亿元 . 增 长了4. 98 倍 。

 但受地方财政能力的局限 , 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并没有随着增加 。

 1999— 2008 年间,生均预算 内教育 经费先 降后升 , 走势呈“U” 型( 见表 1)[2 1 。从表 1 可 以看 出.我 国地方高校 2005 年生均预算 内教育经费最低 . 为 4742 元 ; 2008 年最高, 为 7017 元 , 但和 1999 年相比, 仅仅 多了 6 元钱 .与同年央属高校 13631. 64 元的生均经费相 比, 少 了 6614. 23 元 , 相差约 2 倍 。如果把物价上涨 、 通货 膨胀等因素考虑进来 .我国地方高校生均预算 内教育经 费事实上每年都低于扩招前的水平。由此可知. 政府对地 方高校 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表 1地 方普通 高校生均预算 内教育经费支 出

 (单 位 :

 元 ) 年份 1999 2Ooo 20o1 20o2 2oo3 2Oo4 2oo5 2006 2007 20o8 生均预 算 内教 7011 6498 5799 5394 4923 4810 4742 5073 5724 7017 育经费 资料 来源:

 2000- 2009 年《 中国教 育经费统计年鉴》

 2. 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来源 的多渠道筹措机制还 不健全 。

 对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杂费过于依赖 . 是我国 许多地方高校的共同特征 。以江西省为例 . 该省高等教育 投资来源主要 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 成 , 而其中学杂费占了大头 (见表 2)。以 2005 年为例 , 该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两项投入 的总和占了全省高 等教育经费总投入 的 81. 86%.成为高等教育绝对的经费 来源; 校办企业、 勤工俭学 以及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 投入共计 0. 09 亿元 , 占教育总投入 比例仅仅 0. 18%; 接受 社会 捐 、集资 总额 为 0. 10 亿 元 ,仅 占教 育总 投入 的 0. 20%。

 校办企业、 勤工俭学以及社会服务收入与社会捐 、

 集资收入相加. 总金额才达 0. 19 亿元 。

 占总投入 的比例仅 为 0. 38%. 几乎 可 以忽 略不 计 了。四由此不 难看 出 , 我 国地 方高校经费来源是欠合理的。

 项 目名称 :

 江西省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课题 。( 地方 高校教育投入 多元化的体 系构建研 究) 。项 目号 :

 JY 0902。

 主 笪 鳖 三 墼 童

 :

 曼圈 圉

 表 2 2003— 2005 年江西省地方 高等教 育投资来源及构成 2003 缸

 2004 拄

 2005 正

 数额 (亿元 ) (%) ( 亿元 ) (%) (亿元 ) (%) 比例 数额 比例 数额 比例 总计 35. 72 1oo 41. 55 100 51. 04 1oo 1. 国家财 政性教育经费 11. 88 33. 26 12. 2l 29-39 13. 44 26I33 ( 1)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10投 入( 亿元 ) .97 30. 71

 11. 93 28. 71

 13_33 26. 12 (2)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 O育的税 费 .0l 1

 O. O3 0. 013 O. O3 O. 0l 4 0. O27 (3) 校办企业/ 勤工俭学,

 社 会服务 收入用于教 育 的投入 O. 90 2. 52 O. 27 O. 65 O. O9 O. 18 2. 社会捐/ 集资办学经 费 0. 25 0. 69 0. 07 O. 17 O. 10 0. 20 3. 学杂费 17. 6 49. 27 22. 28 53. 62 28. 34 55. 53 4. 其 他收入 2. 61

 7-30 1. 23 2. 96 2. 92 5. 72 资料 来源 :

 (2O04— 2006 年 中国教 育经费统计年鉴》 。

 3. 省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我 国 1994 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 调动了各级 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增强了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事 业发展 中的投入能力 。

 但是 .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 不平衡 , 实行分税制之后 , 省 间、 省 内市 (地 ) 间的财政收 入 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地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差异也随 之 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从 1999— 2008 年全国 31个省市的 具体情况来看 . 各省市间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 。

 无论绝 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呈现 了扩大的趋势 来看 . 1999 年到 2008 年标准差 由 4. 564 亿元逐步扩 大到 30. 034 亿元 .极差由 15. 976 亿元逐步扩大到 135. 901 亿 元 (产生在广东和青海两省之 间) ; 相对差距 中, 极差率由 20. 99 扩 大 到 25. 35.变异 系数 由 0. 65 扩 大 到 0. 72 ( 见表 3) 凸现出我 国地方高校经费投入之间的巨大差异。

 二、 解决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对策建议 1. 以省级政府为财政主体. 加大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力度 1972 年 . 美 国经济学家 奥茨 (W ·E ·Oates) 基于收益 从绝对差距 原则 提 出 了著 名 的财 政分 权 定理 :在不 造 成辖 区间 外 溢 的情况下.公共服务责任应该尽可能下放到规模最小的 地理辖区。

 因为这样做的效率最高。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 明 。

 高 等教 育 投资 不 仅会 带来 个 人 收益 , 还会 带 来 巨大 的 社会收益。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收益的外溢性 , 它被界定为 准公共产品 . 应该由政府支付大部分费用 。地方高校具有 地方公共产品属性 .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 相应 地政府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国家中长期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 划纲 要 (2010— 2020 年 )》 明确 提 出 , 要 “提 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 . 2012 年达到 ” 。为此 . 地方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 充分发挥 在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渠道作用 .加大包含高等 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力度。对于财政比重较低或 减少较快的省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投资的主要责任 者. 应采取积极的筹措 . 在制定预算时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的影响.确保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和生均经费的实质性增 长. 从根本上增加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数量 . 为高等教育 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2 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 . 提 高财政支出使用率 在拨款模式上 .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取 两种方式 :

 一是“基数加增长” , 即按事业机构规模的大小或 事业的需要确定各种人员编制、 房屋和设备标准、 行政和业 务费用开支额度 . 由此形成财政拨款的基数 ; 在此基础上 ,

 考虑 当年事业发展与变化的情况确定拨付 的事业发展数 额 二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 这是基于“定员定额”的原 理. 即经费总量根据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层次 、 不 同类型、不同地区学生生均拨款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数 核定下达 不少高校把在校生人数等同于获得拨款依据 。

 盲 目扩建。

 追求“大而全”效果。这样 , 不仅造成高校失去办学 特色 , 也容易造成专业重复建设严重 , 教育资源浪费。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提出 . 要 “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

 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

 笔者认为. 这项改革措施可以在地方高校进行试点。

 政府设 立的地方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 其主要职责是为政府评估 表 3各省地方普通 高校 财政性教育经费差距 1999 矩

 2000 篮

 200 1 焦

 2002 焦

 200 3 正

 2004 正

 2005 经

 2006 拄

 2007 焦

 2008 芷

 最 大值( 千元 ) 1677493 24 11929 2917787 396343O 5128559 5566776 7O41532 7847oo5 9957414 l4148323 最小值 ( 千元 ) 79911

 845O9 91982 148141

 191110 195652 2724l 3 337824 445225 558174 标准差 ( 千元 ) 45637O 599244 7o998O 897965 1o96561 1364577 l594123 1810269 2293386 30o34O7 极差 (千元 ) 1597582 2327420 2825805 3815289 4937449 5371l24 6769119 7509181

 9512189 13590149 极差率 20. 99 28. 54 3l _72 26. 75 26. 84 28. 45 25. 85 23. 23 22-36 25-35 变异系数 O. 65 O. 67 0. 64 0. 67 O. 72 0. 74 0. 74 0. 73 O. 71

 0. 72 瞳 生 曼 丝

 墼 堕呈

 !!:

 曼

 资料 来源:

 2000— 2009 年《 中国教 育经费统计年鉴》

 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口 大连 工业 大学 谷 秀梅 周春 影 刘之 光 摘 要:

 在绿 色管理理念指导下,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为 目

 标 ,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 育教学质量评价体 系, 使教 学单位转变管理 理念, 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观意识, 从而达到可持续提 高教 学质量的 目标。

 关键词:

 绿 色管理; 评61 "; 教 学质量 ; 导向作用 中图 分类 号 :

 G647 绿色管理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指导 .立足高 校长远发展来组织 和实施 当前 的各项工作 .保持高校可 持续发展的管理。本着经济性 、 民主性、 开放性、 和谐性 的 绿色管理原则 .高校应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进行 深入研究与探索 。

 建立一套运行效率高 、 无污染、 可控制、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 的成绩 , 在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 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 思 想认 识 不足 没有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评 价 目的就是为了评职 、 晋级、 考核 , 仅仅将评价作为一种 管理的手段 . 把评价结论作为奖励和惩罚的依据 . 而没有 作为检查教学质量 。

 改进教学工作 。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和 学校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高校整体财政运作计划 。

 将拨款与高校评估结果挂钩 . 通 过拨款方向、 模式和数量 , 来指导高校的 良性发展。高等 教育拨款委员会是政府与高校之 间的一个中介机构 . 它 要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监督 .在运作上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它是政府的助手 。

 帮助政府赋予高校相应 的责任 。

 根据实 际情况 。

 按 照确定的拨款程序 、 拨款标准 、 拨款公 式和方法给各个高校分配教育经费 。

 四 以有利于提高地方 高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 。

 3.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地方高校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地方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主 要渠道 . 但 由于受到地方财政水平 的限制 , 地方政府对高 教经费投入的缺乏 .已经成为困扰地方高等院校发展 的 个重要障碍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 国经济发展获得空前成 功.

 与之伴 随的是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地区发展极不 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省间、 省内市 (地 )间的财政收入产生 巨大差异。地方高校虽然属于地 方政府管理和投资 。

 但其培养 的人才却面向整个社会 , 为 整个国家服务 。目前 。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 差距 , 东部和发达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毕业生 , 造成了高等 一教育产 品的外溢 . 出现了落后地区投资 , 发达地 区受益的 现 实 . 由此 也进 一 步扩 大 了地 区之 间 的差 距 。对 此 , 中 央 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财政责任 .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 支付的功能. 将不对称的财政收入进行合理地再分配. 提 高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 。[6 1 财政转移支付要重点关注中、

 西部等落后地区, 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大发展 。

 参考文献 :

 『 11 陈希. 要加快建设 区域特 色鲜明的高水平大~ [EB/ OL].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人 民 人 民 政 府 网 . http:

 / / www. gov. cn/

 gzdt/ 2009一¨ , 09, contenL 1459775. htm.

 『 21 张倩倩. 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影响因

 素分析【 J]. 煤炭 高等教育, 2010(4).

 『 31 曾泽鑫. 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 议『 J 1 . 赣 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0(5).

 『 41 苗文燕. 省级政府 高等教育财政投 资差距 及对策 20l0 年 中国教 育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 51 段 宝 霞. 我 国 高等 教 育财 政投 入 问题 分析 『 J 1. 东北 师 范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6).

 『 61 安琪. 我 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分 析[AI. 2010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1.

 主 里 鳖三 墼童

 :

 曼囫

篇五:教育财政问题

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

 摘要: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资金需求急剧膨胀, 而我国财政收入并不宽裕, 高等教育在财政支出序列中已越来越靠后,因此分析财政经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财政体制; 财政支出

 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 1 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 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

 即由政府财政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 核定一个拨款基数, 此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 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

 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 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 也不利于纠正不当开支行为。因此, 从 1986 年起, 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的方式。“综合定额” 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 核定的, “专项补助” 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 经学校申请, 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 2 高校经费由政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 年以前,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 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1993 年

 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提出, “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 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 国家财政性资金逐渐减少, 由1998 年的 64. 16%减少到最低为 2005 年的 42. 77%, 虽然 2006 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 48. 96%, 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政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 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与财政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 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 从 1998 年的 14. 29%增加至 2006 年的 33. 33%, 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政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 9 个百分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分析

 (1)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 1999 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 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 1998 年相比增长了 4 倍。

 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 1738. 8 万人, 也比 1998 年增加了 4 倍}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 达到 9313人, 比 1998年增长约 1. 8倍, 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 16. 16:1, 比 1998 年提高了 92%以上。

 这种发展速度, 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

 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 1398 万人, 但据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 《2006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 年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为 3. 01%; 与 2002 年公布的3, 41%相比, 减少了 0. 4 个百分点。

 教育部长周济在 2005 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到2020 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的目标, 如果按照每增加 100 万在校生、 生均 4 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 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 10 年累计就要 4000 亿元, 今后 10 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 1500 亿元以上。

  (2) 经费筹措中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 在现行财政体制下, 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 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当前, 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

 养老、 失业、 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 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 基础设施薄弱, 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急需政府加大投入。

 相对于上述各方面,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其次, 自从 1989 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 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

 1990 年为 4. 6%,2006 年达到 33. 33%。

 从国际来看, 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 20~25%。

 3 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 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 1 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政经费的差异

 (1)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

 从政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2 供给学派的研究范式

 供给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提出了减税减支、 增加供给、 刺激储蓄和投资的政策主张。

 其政策核心是减税, 具体分析了减税的效应、 原则、 时机、 规模和方式等内容。毋庸置疑,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效应在于供给边即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和效率。

 扩大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的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较低的生产成本将会刺激新的投资进入和促进固定生产设备的更新, 较高的投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支出指标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规模逐年增长, 由 1998 年的 356. 75 亿元增长到 2006 年的 1259. 57 亿元; 从三级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比重来看, 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在公共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从 1998 年的 21. 54%增长到 2006 年的 24. 18%。

 从这个变化看, 笔者认为, 公共财政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在 25%左右是合理的, 而且是可以较为稳定的, 指望继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

 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2)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中等教育分配:

 1998 年我国用于中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为 599. 26 亿元, 2006 年增长到 1259. 57 亿元, 其分配比例在37. 61%~35. 18%这个很小的区间上下浮动, 近几年又呈慢速上升, 笔者以为这个趋势是合理的, 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多。

 需要提高财政预性教育经费对中等教育的分配比例。

 2006年我国将 37. 61%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给中等教育, 与中等水平国家 38%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3)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分配比例:

 1998 年, 我国用于普通小学的财政性经费为 699. 99 亿元。

 到 2006 年达到了 1990. 07 亿元, 增加了1290 亿元。

 1998 年~2006 年, 初等教育的比重从 42. 27%下降到 38. 21%。这些年我国新生人口减少, 小学学龄人口下降, 导致了小学总体教育规模下降趋势, 与我国小学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伴的过程。

  3. 2 三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差异

 从绝对额看, 生均财政经费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中均是上升的, 而高等教育生均财政经费由 1998 年的 10465. 06 元下降到最低为 2005年的 6984. 49 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 2006 年三级教育生均经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比较来看, 高等教育在 1998 年和 2006年分别约为初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的 20 倍和 4 倍。

  从数据分析中, 我们得到两个矛盾的结论: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绝对额来看, 还是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三级教育公共经费的比重来

 看, 我国政府高等教育支出规模都在增长, 但从生均经费来看, 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的数额和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比都在迅速下降。

 规模分析结论矛盾的症结在于高等教育经费增长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更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 现代化的要求。

篇六:教育财政问题

  密 级

  U D C

 编 号

  10520

 硕 硕 士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

 许 慧 慧 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甘 行 琼

  教 教 授

 学 学

 科

 门

  类:

 经 济 学 学 专 专

 业

 名

  称:

 财 政 学 学 研 研

 究

 方

  向:高等教育财政

 二○一二年五 月 三 十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1 摘

 要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不仅生产劳动能力,而且还生产科技能力。高等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实践民族政治理想的工具。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所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有决定性作用,并担负着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推进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和财政投入模式都发生了变革,尤其是 1998 年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进了大众化的时代,面临着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因而,探讨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和结构,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以及分析我国高校的财政投入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与选题意义之所在。接着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综述,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一章阐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历史沿革,并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英国、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通过了解这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提供借鉴。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本章结合前几章的内容与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教育财政

  I Abstract As the leading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and the human resource, Higher education plays the part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can not only produce labor force, but also the hi-tech capacity. Higher education serv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a proper way, also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ount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idealism. For its quasi-public attribute, the government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djusting the budget outlay mode and pushing on the financial reform.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oth the system and the mode of the budget outlay for Higher education have changed. Especially since 1998 when the increase expansion policy was carried out, Higher education turns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 to the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n problems such as scale enlarging and funds lacking turned out. Explore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ystem and pattern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blems, It’s in favor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It’s good for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s role in economy and social of our country. The thesis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e for this thesis was given. In chapter 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was described. In chapter 2,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was described,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were introduced .In chapter 3,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UK, US, and Japan was presented for the reference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chapter 4, this chapter combine with the preceding chapter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learn from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ies, then th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investment; Education finance

  1 目

 录

 导 导

 论.............................................................................................................................. 1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5 第一章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理论分析 ..................................................................... 7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7 一、高等教育 .................................................................................................. 7 二、财政投入 .................................................................................................. 7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理论依据 ...................................................... 7 一、公共产品理论 .......................................................................................... 7 二、人力资本理论 .......................................................................................... 8 三、外部性理论 .............................................................................................. 9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0 第一节

  财政投入规模和结构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0 一、财政投入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回顾 ........................................................ 10 二、财政投入规模与结构的现状分析 ........................................................ 13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8 一、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历史沿革 .................................................... 18 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存在的问题 .................................................... 20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21 一、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历史沿革 .................................................... 21 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 25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 25 一、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 25 二、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 26 三、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和结构 .................................................... 26 第二节

  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 27 一、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 27 二、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 28 三、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与结构 ................................................ 29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 30

 2 一、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 30 二、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 30 三、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和结构 .................................................... 31 第四节

  美英日等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启示 ................................................ 31 一、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与结构方面的启示 ........................................ 31 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方面的启示 .................................................... 32 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方面的启示 .................................................... 32 第四章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建议 ................................................... 34 第一节

  加大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 34 一、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规模,保证高等教育的资金需求 ........ 34 二、强化财政投入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 ............................ 34 第二节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 35 一、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投入,减少区域差异 ........................................ 35 二、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校的投入,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 35 三、加大对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缩小与重点高校的差距 .................... 36 第三节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 36 一、完善中央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分权模式 ................................................ 36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促进高校公平发展 ............................................ 37 三、调整高等教育财政预算,保证高等教育资金有序投入 .................... 38 四、加快相关法律建设,保证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健康运行 .................... 38 第四节

  改进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 39 一、建立多参数公式拨款模式 .................................................................... 39 二、建立协商拨款的财政投入模式 .....

篇七:教育财政问题

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当前主要任务。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比重虽然加大, 但仍然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 地区差异大, 使用效率低。

 (一)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从1 995 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逐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

 (二)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失衡我国当前的财政教育投入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现象, 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

 具体表现为:

 1. 区域配置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再加上地方官员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 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悬殊,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 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而且还有

 豫西山区,因为无钱修缮危房教室,学生们不得不搬出教室露天上课。

 2. 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欠合理就我国目前的三级教育机制看, 财政教育支出更多地侧重于高等教育, 对初、 中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这显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

 3. 不同层级政府的纵向分担比例不协调我国的教育支出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 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 高等教育以省为主。

 在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却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要求。

 4. 缺乏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流入的财政激励机制在政府投入构成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 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 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现有政策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 教育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偏窄, 形式和内容单一, 缺少应有的系统性、 前瞻性和针对性, 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5. 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亟待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 地方教育经费预算未能单独立项, 预算约束软化; 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不严, 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并存, 经费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1 . 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加强税收征收工作, 严格税收执法力度, 避免逃、 漏税, 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稳定。

 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 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 巩固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继续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发展经济是根本。即使在现有财政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 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也有可能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进而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

 3. 运用各种激励性财政政策, 调动企业和个人教育投资积极性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教育投入不足仍将是制约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因此, 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依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 注重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 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 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 可以考虑引进外资, 大力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增强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

 香港实业家苏千墅(左一)

 为广西南宁市明天学校152名孤儿捐款10万元。

 4. 以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开始, 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品, 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

 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教育体制,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验。

 首先重点倾向基础教育, 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 缩小城乡 , 地区, 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 以保证国民接受大体相同的基础教育, 体现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 逐渐增加对初级教育的投入

 5. 教育支出要注重公平教育产品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介入该领域。

 政府应发挥国家管理者的职能作用, 确保应受教育的儿童无差别地享受教育, 品学兼优的青年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这种产品的消费中受益。

 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 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 逐步缩小城乡 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责权限。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 扩大全民参与度, 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应逐年递增, 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八:教育财政问题

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68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宝菊

  山东省诸城市财政局

 262200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各级政府偏重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倾向,稀缺的资源更多地被用于生产性资本支出,教育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教育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教育公平与教育负担是当前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重点对当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研究了解决对策。关键词: 财政教育支出;现状;问题;对策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问题(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在投入总量上,财政教育支出由 1978 年的75.05 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9.66 亿元,增长160多倍,是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快的项目之一,也远远高于同期GDP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及占GDP的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在经费来源上,基本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款和集资办学及收取学杂费等多形式、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 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的目标,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教育支出整体投入不足。虽然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但在相对量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财政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明显偏低。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 4% 的目标以来,一直没有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 2012 年达到 4%。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9 年的3.67%。其中从2001年至2005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竟一直在下降,从近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从国际比较来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是4.1%,我国没有达到4%,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也不符合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2)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失衡。①地区财政教育支出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官员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悬殊, 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致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失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②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欠合理。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教育级次之间的分配,反映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布状况和国家对各级教育的支持力度。就我国目前的三级教育机制看,财政教育支出更多地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初、中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这显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③城乡财政教育支出不均衡。农村教育长期落后,2006~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0% 以上,虽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由原来的 2182 亿元增加到至少 2652亿元,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 1%,而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集中在2%~2.5%。长久来看,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农村地区恶性循环。二、优化我国教育财政支出水平的对策(一)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力度应把握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进一步明确财政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例, 规范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加大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及官员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责任,凡财政教育支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均不予通过。(二)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1)地区间财政教育支出的均衡。在现有投入体制下,根据各县域的基本教育财政经费需求,确立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意义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再根据财政的负担能力,计算出差额, 建立起由省级政府面向县级政府的长期和规范化的专项补助。同时,加强监管并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和改变用途。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后和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地区再适当集中部分财力,向西部进行转移支付,弥补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2)三级教育层次间财政教育支出的均衡。对于“ 纯公共产品” 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政府应承担起全部责任,切实贯彻九年制“ 义务教育法” ,无差别地向所有家庭均等地免费提供,将教育拨款的增量部分集中用于基础教育,优化有限资金的结构配置,以保证全民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3)城乡间财政教育支出的均衡。进一步修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 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例如,从“ 十二五” 期间的新增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中拿出50%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或者在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原有渠道增长的前提下,用新增整体财政投入总量的10%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三、结语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在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处于“ 穷国办大教育” 的局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指出我国目前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并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提高我国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1]陈共编.财政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 柳 海 民 . 教 育 原 理 [ M] . 长 春 :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2000.170- 175.[3]邓子基.对财政与教育的几点思考[J].当代财经,2007(7):30-34.[4]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3- 2009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推荐访问:教育财政问题 财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