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10篇

时间:2022-09-13 13: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10篇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陈和钟昕怡摘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有了飞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介入范围也随之扩大。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10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10篇

篇一: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陈 和 钟昕怡摘 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有了飞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介入范围也随之扩大。其中,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已有一定历史。然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参与动力不足、相应保障不足等。因此,应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形成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将全国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保障。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8-0139-05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1.08.0212021年第8期 总第190期·高校领导智慧·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 本栏目投稿邮箱:ldkxlt@sina.com作者简介:陈和,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钟昕怡,温州大学法学院。13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有效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进程,需要社会各界为“三农”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渠道支持。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高校不仅拥有大量技能人才资源,而且,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的突出表现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可以在强化社会动员和推动公共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一、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发展过程1993年12月,在共青团号召下,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 [1] 。2002年,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成立,表明我国开始重视志愿服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2008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后,团中央根据新的志愿服务格局,提出了“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通过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的要求,围绕社会需求,探索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重点实施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和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具有枢纽功能的志愿者联合会。2017年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旨在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志愿服务事业。2019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发来贺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服务呈现飞速发展态势。高校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在读学生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志愿服务也广泛参与社会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乡村振兴。二、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乡村振兴建设上扮演着难以取代的角色。然而,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仍表现出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参与动力不足、相应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无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优势,不佳的服务效果挫伤学生参与热情,进而致使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2] 。1.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足高校志愿者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加之我国140

 高校很少有针对专业志愿服务的教学安排设计,因而有些高校志愿者缺乏服务必需的部分专业志愿服务能力,致使高校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理解过于粗浅。他们只是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一种单向度的输出工作,甚至将提供志愿服务视为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赋权过程,导致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乡村或村民的需求不匹配,无法解决乡村或村民的实际问题。这些对志愿服务错误的认识大大降低了高校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二是部分大学生未掌握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技术和方法。一些高校志愿服务助人技术和方法的传授主要以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指导较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加之参与乡村服务的周期相对于其他志愿服务较长,情况复杂、可变因素大,对参与此类活动的高校志愿者在专业志愿服务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高校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因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被进一步削弱。受目前激励机制不到位、乡村条件艰苦等因素影响,尚有大量学生未被吸纳到乡村志愿服务团队中。志愿者来源的单一、匮乏致使高校志愿服务无法满足乡村或村民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宏观上强调利他主义,甚至一度将志愿服务视为“无私奉献”或“无偿服务”的行为,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自身需要关注甚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利己性”动机被忽视,因而导致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的热情和动力走低。3.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保障,从而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志愿者的长效管理不到位。组织内良好、有序的管理是对高校志愿者的重要保障。我国部分高校志愿者的招募管理由校内各志愿服务组织自主运行,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的临时招募、 “用时才管”的特点 [3] ,致使乡村志愿服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的人才队伍无法与乡村振兴服务周期较长的特点相适应。二是对高校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法律保护不足。一方面,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化建设中仍存在诸多制度空白,如有关志愿服务侵权责任的问题尚无统一立法,地方性立法之间甚至还存在冲突 [4] ,这可能导致高校志愿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诉诸无门。另一方面,我国现已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具体政策和专门法规较少,仅有2017年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此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缺少更详实、具体的下位法的规定,致使针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步骤、范围、评价和保障等方面的标准缺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缺乏必需的法治和社会保障,不利于高校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重要功能的发挥。三、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1.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志愿者富有服务社会和他人的愿望,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助人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引导高校志愿者在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141

 践中,领会和掌握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有利于解决乡村部分实际性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结合乡村服务的特点,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有关乡村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所必需的能力,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一是组织和推广公益志愿服务课程。高校应为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开设以专业志愿服务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公益志愿服务课程,加速推进志愿服务基础教育,以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内涵和意义的认知,进而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二是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应由各团队的指导老师为高校志愿者提供长期、稳定的辅导,如在不同阶段给志愿者指明正确的服务方向,或对志愿者不恰当的行为予以及时纠偏等。三是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乡村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农村变化、农业传统和农民需求的认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紧密围绕“三农”问题,引导志愿服务供给依循乡村社会发展实际,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2.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提振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合理的激励制度是激发志愿者服务动机、实现志愿者投入最大化的制度诉求。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必须充分激发高校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异质化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激发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潜能。一是策划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可将服务乡村的“利他性”目的与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利己性”动机相结合,如浙江率先探索出通过竞赛引导高校志愿服务有序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竞赛模式。这是政校企村合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大平台。大赛举办三年来,大赛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引导近5万余名师生走进乡村,培育出了近4000个创意项目,打造了数百个优秀落地项目。这些项目为解决乡村的空心村、精神文明建设、老龄化、留守儿童、乡村医疗、农产品销售、景区打造、民宿同质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或灵感,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兴旺的难题寻找新思路。二是高校与有关部门确定并实施统一的激励方式。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高校志愿者希望得到相关证书,五分之一则希望得到公开表扬 [5] 。然而,来自非权威机构的证书或表扬缺乏社会认可度,不足以构成大学生提高投入度的动力。因此,高校应与具备一定权威性的机构合作,采用并推行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鼓励在乡村服务过程中有优异表现的高校志愿者,以此加强大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动力,进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三是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学生在乡村的志愿服务经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相关政府部门例如教育、团委、文明办、民政等部门要建立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标准,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各级升学和企事业单位就业中广泛应用,为招生录取和就业聘任提供参考。3.将全国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保障秩序良好的环境是高校志愿服务健康发展142

 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将全国的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全国范围内所有注册在籍的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招募、监督、管理和评价等。如此,可避免不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标准和运行状态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和体验出现明显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总体印象和认同感。二是将乡村场域中的高校志愿服务纳入法律和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在乡村中的长效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支持,如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边界、内容、保障和要求等,要在法律政策上作出明确而详实的规定,为在服务乡村过程中权益受损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保障和维权的支持等,以鼓励大学生持续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而保证高校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因而,保障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权益和安全,严格落实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公益实践的重要基础。参考文献:[1]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3-12-05.[2] 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3] 高彦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研究 — —以保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4] 戴志聪.志愿服务侵权责任研究[J].法制博览,2019(4).[5] 刘庆.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2).责任编辑:罗钰涵143

篇二: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p>

  2021 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报告

 2

  第一章 背景情况 1.1 实践基本信息

 1.1.1 实践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XXX 学院“大手牵小手”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于 7 月 7 日抵达 XXX 省 XXX县 XXX 镇,开展为期 30 天的普通话推广宣传实践活动。

 1.1.2 实践意义 1.1.3 实践目标 该团队由 11 名在校大学生和一名指导老师组成,旨在对当地的小学生进行普通话的推广教育,让他们养成说普通话的*惯,让当地的老百姓了解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

  1.2 实践地点介绍

  1.2.1 实践地点基本情况 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走进建始县景阳镇,根据走访调研,镇上居民大多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沟通,距离镇中心偏远的地区有部分学龄前留守儿童,在走进学校之前几乎没有使用过普通话。景阳镇当地少数民族较多且分布较为密集,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语言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1.2.2 实践地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2.3 实践地点普通话普及情况 1.3 行程介绍 为摸清当地普通话使用状况,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克服高温天气和语言不通等困难,沿街入户进行调研、访谈。在服务队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人能够听懂队员的普通话,但交流却使用当地方言。随后,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就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着手交谈,详细了解情况并做好记录。访谈和调研结束后,推普志愿服务队立即召开研讨会,针对访谈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整理数据和案例。面对调研和访谈结果,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从中找到了推普工作的意义,更加坚定了持续开展推普振兴乡村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4

 第二章

 实践结果

 1. 行程完成情况 2. 针对实践目标完成情况

 推普进校园,课堂趣味多

 启航志愿服务队成员因地制宜,精准聚焦,针对小学生开展了普通话正音课。刚看到大学生的小朋友们还有些羞涩和生疏,队员们给孩子们带来红色诗文诵读、红色歌曲传唱、党史故事宣讲等。引领孩子们品读红色经典,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以党史学*与普通话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小学生们能够双向落实,潜移默化。

 在“普通话诵百年党史”的课堂中,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带领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

 5

  第三章 实践总结

 推普述真情,红歌永传唱

 经过近一周的学*,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带领的小学生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更正了原有的地方方言,发音逐渐字正腔圆,吐字如珠。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训练,同时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铭记百年大党。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在学校内开展了“红歌经典永流传”的音乐课活动,三尺讲台之上,同学们有序上台饱含激情的传唱着祝福祖国的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回音袅袅,吐词清晰。在他们稚嫩的声音中,聆听到来自祖国新鲜血液的天籁之音,感受到了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决心和愿望。

 XXX 学院“大手牵小手”推普启航志愿服务队作为 XXX 省唯一一所成功入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民办高校服务队,其团队所有成员将专业所学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知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他们未来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将专业所学融入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启新征程。

篇三: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要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队伍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服务贡献的实践舞台,志愿服务基层赋予了大学生新时代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效并健康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建设。该文立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结合学生、高校、社会、政府四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关键词 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n the New Era // SHEN Junsong,ZHAO Xiaoheng,ZHONGChongyu,QIAN Xuezhi,ZHU Yong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overcoming poverty and promoting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talent team“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loving rural areas and loving farmers”.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es a practical stag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their talents and contribute to service. Volunteer service at thegrass-roots level gives college students the life value and socialvalue of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and it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constru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service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ed with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government.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1 前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19 年 1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要求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2019 年 3 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大力开展青年下乡志愿服务。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国情和乡情,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与传统服务相比,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特别是涉农院校,最接地气,直接切入“三农”工作实践,涉农专业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解决好涉农人才数量、质量等供给侧问题,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人才动力。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自我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采用模型分析、数理统计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优点是重视人性和自我满足感,采用多学科交叉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数据分析说服力较强,但是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需结合宏观理论和微观数据拓展深度 [1]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查阅资料、实践调研,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36, 2021Sum No.5522021 年第 36 期总第 552 期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研究申峻松 赵晓恒 仲崇宇 钱学智 朱 永(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c.2021.12.017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2012806031Y)。作者简介:申峻松(1982—),男,江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动物繁育;赵晓恒(1999—),男,浙江人,大专,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仲崇宇(1999—),男,江苏人,大专,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钱学智(1975—),男,江苏人,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动物防疫;朱永(1987—),男,江苏人,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54万方数据

 思政教育结合现状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提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策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乡村振兴建设。2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乡村:有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个人成才;有助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1 有助于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2020 年,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是乡村与城镇相比,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差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的乡村振兴要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主要力量,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扶持产业、振兴乡村的条件下,大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大学生实现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力补给,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热爱农村、帮助农民,在农村农牧产业链转型过程中能发挥技术支持的作用,转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乡村振兴中能利用专业技能优势和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基层工作中发挥“针引线穿” “润滑助力”的作用,在成就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2.2 有助于个人成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有“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项目、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和高校开展的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等。这些服务类型中,在校生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的方式相对灵活,实施较容易。据统计,全国采用此类志愿服务方式的人数超过三千万,而江苏省在校学生参与此类此志愿服务的比例超过 80%。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的“三下乡”系列活动,志愿者走入社区和乡村,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农村,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乡村工作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涉农专业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影响下,能更好地切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数字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中奉献智慧和汗水,在广阔的发展空间里锤炼成才,实现人生抱负。2.3 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在 2019 年 3 月,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就已突破2000 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 1500 万,全国农业科研人才总量达到 62.7 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近 55 万。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在总人才资源中占比较低,科技和服务能力不足,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升。******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2] 。”高校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开展政企校人才培养模式,通村官定制、校企学徒制、返乡创业型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涉农专业应紧扣现代农牧产业链,贴近现代农牧产业,建立满足乡村基层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农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职业发展视为生存以及发展的生命线,培养能够扎得了“根”、做得了“事”、成得了“才”,服务基层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3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策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服务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于乡村,在“三农”工作重心中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江苏省开展的“苏北计划”项目,已累计有 5000 多名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留在了苏北,其中,超过 90%的志愿者在县以下的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要提升效益,加强人才培养和跟踪服务,要完善制度,融合资源和激励政策,解决志愿服务的痛点,让志愿服务在基层生根并茁壮成长。3.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政教育,端正服务观念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 20 周年暨第 28 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 。高校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宣传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感人事迹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学校、政府的宣传和表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质、增长才干,避免形式主义和趋利思想,关注乡村振兴,将志愿服务贯穿整个学*生涯,通过辛勤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将自己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3.2 加强志愿服务培育和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调查发现,服务对象期望的高质量服务和服务者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跟不上。志愿者的培育要结合高校引导、社会帮扶、自我教育和家庭支持,培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家庭氛围涵养、媒体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孕育志愿服务奉献精神;二是高校要开设一些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如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商贸易等专业,引入服务乡村55万方数据

 思政教育振兴相关课程,如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沟通技巧、文明礼仪等提升服务者组织管理能力的课程,将理论、实践和案例相结合,建立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教育体系;三是高校与地方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基层定向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人员,高校与地方联合招生和定向培养,有针对性地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引导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部门,配备资深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对服务团队组成、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考核,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团队,实行督导和奖惩,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随意性、放养式以及结束后重宣传轻实效等问题 [4] 。3.3 提升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体现服务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日益增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具有较宽的覆盖面和一定的服务成效。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志愿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乡村建设人才的支撑,关乎志愿服务质量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能力,所学知识具有系统化、复合化、多元化等特征。大学生要在社交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实操能力,根据乡村发展特点和产业方向,全方位地服务农村,施展自己的专业本领和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农村产业规划、建筑设计、电商旅游、农技推广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江苏省一农业高职院校“牧育人生”和“中国好兽医”等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服务当地养殖产业为例,通过志愿服务,深入养殖企业和畜牧兽医站,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养殖户分析养殖行情,进行生态循环产业规划,对畜禽、家禽、水禽等的综合防控进行指导,帮助养殖户摆脱困境、增产增效,用一技之长和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3.4 加强资源整合和校地联动,搭建服务平台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有别于政府服务,主要体现在志愿者服务重在在自己锻炼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社会价值。高校专业资源丰富,大学生积极性较高,但是缺乏服务项目的信息渠道,在资源整合方面比较欠缺。志愿服务效益的提升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与社会力量联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

 “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5] 。”整合好社会力量和对接社会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内容要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学生志愿者不能盲目地进行服务,否则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造成资源浪费。为适应新农...

篇四: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胜任力探究摘 要: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精准扶贫,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后援团,更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后备军。文章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胜任力现状以及现状分析,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让大学生更好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下乡青年人才。关键词:

 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12-0128-02(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融合;同时将有利于乡村人才培养渠道得以拓宽,增加了农业农村的人才供给。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得以壮大,形成了带动产业兴旺的本土先锋队,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在培育乡村活力、服务乡村绿色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气象、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方面展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改变和引领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进步。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分析(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浮躁型。大学生志愿加入到振兴乡村的队伍中最初的时候是怀着美好的梦想,带着极大地热情和干事业的决心投入的,当实际工作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心中开始出现落差,大学生们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决心开始动摇,表现出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质,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怕吃苦,不愿循序渐进,[1] 缺少坚定执着,夸夸其谈,好逸恶劳,喜欢互相攀比,只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近年来,国家对参与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有很多扶持政策,部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是为了享受的国家的政策,由于自身功利性的驱使,大学生认知和责任担当能力不足,独立性差,社会责任主体缺位,导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管淑波 袁 爽∗∗∗ 第 40 卷第 12 期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2020 年 12 月Vol.40 No.12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 . 2020收稿日期:2020-06-18作者简介:管淑波,女,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胜任力与实证研究” (201910236023);2018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KYYWF10236180224,KYYWF10236180134);201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GLE32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GJB1320437);2019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9b112,2019B107)。128

 兴中浮躁的产生。(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唯理论性”。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党和国家,把大学生看成是农民致富的“助推器”,农民脱贫的“牵引机”,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大部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都是满载着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大学生却唯理论至上,主观强调知识至上,忽略和实际经验相结合,如在乡村振兴中,做农林牧副渔工作的大学生,一半是需要理论知识指导,一半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要活学活用,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客观问题,调整技术指导策略和工作管理方式方法。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此部分大学生崇尚理性主义同时知行弱化。

 “知”即道德认知或思想理论, “行”即道德行为或实践行动,二者之间联系紧密, “行”是“知”的先导, “知”又指导“行”的实现,在知行转换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实现“知行合一”。

 [2](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动力不足型”。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有干劲,有知识,他们加入到乡村振兴中,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得到了有效地探索,更加有效的助力乡村精准扶贫。经调研,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岗位中,往往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厌烦,做什么都不敢兴趣,逃避工作,工作自信心、上进心不足,心思不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远大抱负和期望,工作没有成就感。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强烈的热爱志愿服务乡村的工作,理想缺失,在工作中却缺乏实现自己远大目标而工作的动力,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挫败感强,缺乏长期人生规划。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路径(一)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动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责任担当。新时代下,大学生主要是通过“三支一扶”“特岗教师” “大学生村官” “基层选调生” “名校优生” “大学生返乡创业”等形式加入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去,大家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动机各不相同,为此应该全面、系统、客观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动机进行培养和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思想意识的指导,高校作为承担培养人才主渠道,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高校积极营造责任担当的教育氛围,教师应该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规范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职业信念教育、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 “中国梦”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积极为学生搭建社团、公益性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不忘初心、艰苦朴素、坚定执着、诚信笃学的优良品质,使其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在乡村振兴中能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新时代大学生。(二)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技能,夯实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实践基础。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技能是及其重要的环节,需要科学性、系统系、规范性的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大学生振兴乡村需要的专业技能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经济管理、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计算机操作及农技推广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除了需要各类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综合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等。为了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模块,并体现在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中,构建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知识教育体系,并在教学领域引入振兴乡村的课程,建立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乡村实践基地于一体的志愿服务课程体系。

 [3] 多组织建立乡村实践、实*基地,能够让大学生摒弃唯理论现象,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指导社会实践,达到“学” “用”并举,知行合一。(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制度,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长效机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大学生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的稳定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此文件基础上,结合当地政府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条件,客观、系统的细化、量化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制度。与高校、企业联合,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共同探索建立校地、企地人才培养基地,坚持“柔性引才” “以才引才” “灵活用才”原则,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引进力度,助推乡村振兴。地方政府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提供适宜的“政策礼包”,利用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宣传和解读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奖励机制与其自身价值,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长效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人才评价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空间。让真正有才学和实干能力的大学生有切实可行的上升渠道,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得以稳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参考文献:[1]唐建明.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1(39):179-180.[2]张倩.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践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5):24.[3]黄志斌,王兰兰,王鹤琴,等.大学生振兴乡村志愿服务胜任力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8):173-176。[责任编辑 杨贺]129

篇五: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五篇 为贯彻实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精神,由团县委发动、高校生联合会组织的高校生投身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高校生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振兴高校生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五篇【一】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行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擅长与别人沟通。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但经过这次的调查工作后,我与人沟通的力量有所进步。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沟通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越发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力量做出确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阅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力量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阅历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

 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害怕的心态。

 实践活动没开头的时候,自己就可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阅历缺乏,等种种缘由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软弱就这样表露出来。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简单解决了。几次的尝试后就可以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惊了。如师兄师姐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看法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制服自己才能制服世界。"我信任只要有士气,一切事情都会变得简洁起来。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学问。

 学问如同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学问,头脑就要枯竭。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深深地感悟到学问如同浩瀚的大海,而且相互交织。我们想要完成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学问。由于一份社会实践调查的制作需要多方面学问的应用,因此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新的学问,才能完成一份有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强化了我独立思索、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力量,但我也发觉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会在以后的学*中越发

 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乡村振兴高校生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五篇【二】

 一、实践目的

 由省组织举办的高校生农村科普行活动,深化到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看法调查、科普学问调查等调查活动,宣扬科学种植学问、提高环境爱护意识。同时让高校生真正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提高了学问,得到了熬炼,将学校所学的学问付诸于实践,提高社会阅历,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参与公共卫生工作。

 二、实践活动的预备及开展

 7月11日下午2点王院长召集将参与活动的全体师生开会。会上,王院长介绍了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后由负责该活动的老师介绍将要实践的内容和时间支配。老师还依照以前的阅历教授了我们应当带的物品及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终每一个人都领到两件 T恤和一顶志愿者帽子。拿到装备后我是无比的兴奋,希望着明日早些到来好好的要大干一场。已经是大四结束了,专业课学问已经学完了,正好趁开学去实*之前检验一下自己学的究竟怎样了。回到宿舍穿上装备,对着镜子更是期盼看到明日的我早些到来。

 12 日早上我五点半就起床了,由于六点半要在公卫楼

 前集合,这可是我高校生活中起来最早的一次了,真是一个挑战!但我知道挑战也是和我们一样才刚刚开头。起来洗漱整理之后吃完前晚预备的早餐,准时到了集合地点。尽管起来都那么早,但每一个队员都是激情洋溢,丝毫没有一点困意。老师支配我们把宣扬条幅、旗、宣扬单、宣扬手册、调查问卷等所需物品搬运到车上。我们可又多了一个队员司机。一切预备完好之后,司机师傅开着车就向涉县动身。在车上,老师给每一个人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以熟识其内容,同时老师把我们 14 名同学又分成了两小组,这样一来每 2 名老师带领 7 名同学分头行动,更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早上 7 点动身到达时已经是下午 1 点多钟了。由于之前没有开车去过涉县,也只是问了别人也许多长时间能到而已,对道路不熟识加上路上遇到了一次堵车,使我们比方案晚了 3 个多小时左右到达。真是方案赶不上改变啊!早上起的早、吃的又少,现在每个人脸上略微显出疲乏的表情,但依旧眼神里布满着激情。到了之后,我们大家在一家饭店吃了午餐。为了削减太大的消费,我们也是简洁单吃了一顿。但我们已很充足了,究竟这不是来的目的。来了,我们就要吃最大的苦,做最大的事。老师也是盼望着早些开展工作,究竟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谭老师更是简洁吃了些后静静地出去找一下我们晚上的住宿地方。饭后我们到了住处,老师支配了一下房间后,我们便马上动身前往我们要宣扬调查的第一站城关镇招岗

 村。

 我们首先到了村委会,取得了村委会领导的同意,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在庭院里布置了一排桌子和凳子。在桌上放了两台血压计,在墙上贴了宣扬单,挂起了条幅,竖起了旗子。赵老师在村委会的广播里通知老乡们前来村委会。一切预备完了之后,我们拿着宣扬单、宣扬手册和调查问卷等待着村民的到来。广播通知后,很快就有村民前来了,同学们很快微笑着迎接上去,向村民发放学问书籍,给村民讲解科学学问,并做了问卷调查。由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我们都是一个题一个题地问出来的。做一份调查可能简单,但是要做很多份时就需要极大的耐烦了。再加上普遍村民讲的是地方话,有些同学在沟通上有些阻碍,但我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同学们有的在发放传单,有的在回答村民问题,有的在做调查,有的在为村民测量血压。老师们更是和大家融在一起,已经分不清谁是同学谁是老师了。慢慢地村民多了起来,大家更是忙的接不过来。看看这一喧闹的场景:有调查、有发传单、有访谈、有测量血压、有照相。大家真是忙的不亦乐乎!就这样我们顺当地完成了第一站的任务。

 原来方案第一天要去两个地方的,但时间已晚了,只能第二天再行动了,我们还是满意地回到了住处。老师给我们同学每人发了 10 元钱自行解决了晚餐。晚餐后回到住处,大家都开心地聊了一些今日的感受,现已经是疲乏不堪了,

 于是早早就休息了以便拥有很好的精力去迎接第二天的活动。我们 6 点起床吃完早餐后就前往了第二站。不知什么缘由,或许是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在这我们就呆了十几分钟发放了一些传单。老师打算下面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原曲村,一路前往固新镇固新村。司机师傅开车在路途中把第一组留在了原曲村,我们第二组连续前往固新村。由于昨天已经开展了一次,所以我们都有了阅历,也很顺当地完成了任务。两组到了一起后已是 11 点多了,我们坐车往学校赶去。休息了一晚上,第三天同样早起坐车前往 x 市深泽县。这次也是分成了两路,第一组去了大贾村,我们第二组去了西南留村。到了之后取得当地领导的同意,群众的理解支持后,我们便进行了活动。大家都有了前两天的阅历,都已经对所做的宣扬调查工作相当娴熟了,于是很顺当地就完成了任务。

 完成实践活动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吃午饭,沟通了一下自己此次实践活动所收获之处,并说说自己认为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我们都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回到学校后在公卫楼前我们再一次合影留念,虽然已是很疲乏,但每个人的脸上却都挂着自信而满意的笑容。

 三、实践活动的感受及意义

 短短 3 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它给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真是收获许多,感受很深。我充分熟悉到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活动之前

 应细心方案,尽量想的周全些,则后面就顺当些,究竟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活动过程中对消失方案之外的状况应能够敏捷而合理地进行调整;此类调查活动首先更应当取得当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全任务。此次农村之行让我更深层地了解我们国家农村的基本状况。我们去的都是癌症高发之处,特殊是涉县这个人口调整死亡率全国第一的地方。经调查当地环境污染比较严峻,尽管当地有"十佳小康村",也是工厂较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以前农夫不得不饮用被污染的水,现在普遍已经打了深井,能够喝上清洁卫生的水。但各方面的很多因素仍使当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高发。有的家庭消失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国家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在肯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夫就医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但仍有不少农夫对这一政策不够了解。因次还应加大宣扬训练,农村的环境卫生需要极大改善,农夫的科学文化素养需极大提高。这或许才是我们公共卫生人员以后工作的一个极大挑战啊!我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任重而道远!因此现在学校阶段必需充分学好相关理论学问,充分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好社会实践和学校实*的机会,多积累阅历,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

 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让我们国家更加友好昌盛,人民都能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乡村振兴高校生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五篇【三】

 今年暑假我通过两次面试,胜利地加入了实践团这个大家庭。回想这两个月以来,有苦也有乐,有悲又有喜,但是正由于如此,这段日子才倍显宝贵和美妙。

 这两个月以来,我在实践团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了的东西,同时也交到了不少的伴侣,并且都相处的好好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感受良多,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从实践的预备阶段到社会实践的结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就似乎预备阶段就是不久前的事情一样;但同时我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实践过程中每天都过得劳碌而且改善。

 在预备阶段中,我们每个组都有着各自的预备和任务,我是宣扬组的成员,要预备的工作是预定的十多份海报,那时的时间可紧凑了,不过做起来还是挺轻松的,可能我原来就是团委宣扬部的成员的原因吧。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文娱晚会的节目排练了,在这个排练上我们都花了许多的时间,那段时间每天都排练到很晚,而且又很累,大家都非常的辛苦,埋怨那当然是有得啦,不过到了节目验收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自己排练的成果,心中都暗暗地感到欣慰。验收完毕后,那我们就期盼着实践的到来了。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休息了两自然后再用三四天的

 时间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排练过得节目,预备完一切之后我们就开头踏上了我们的实践之路。

 我们早上都怀着期盼的心情,经过了 6 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来到了我们这次实践的目的地惠来。第一眼看到这个农村小镇的时候,我感到有一丝的亲切感,怎么说呢,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吧,看到四周熟识的景象,脑海中不禁就想起了当年我在老家度过的生活,感觉令人有点怀念。令我感到幸运的事情是,我被分到了西埔小分队,这个分队是住在西埔学校里面的,而我们睡的地方就是当地小孩们课室的课桌,开头的几天晚上我们都还是没有适应的,每天晚上不是热醒就是被可恶的蚊子叮醒,后来几天都还好啦。这短时间内,洗澡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在啊,我们有 30 多号人,但我们却只有一个冲凉房啊,最终我们男生都表现得很有风度,把冲凉房让给了几个女生,而我们男生就结队成群围在一口井水旁边解决了。呵呵,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一大快事啊,花前月下,我们吹着海风,看着满天的繁星,赏着光明的月完,这样的洗澡环境哪里去找啊,哈哈。说到那口井可是我们的生命之泉啊,我们煮饭的餐具、饭等东西都是在那里洗的,我们刷牙洗澡就更不用说了,在那里生活的几天里,还得感谢那一口井啊。

 由于我们宣扬组的工作首要是在前期的,所以社会实践的这几天我们组都是挺悠闲的,于是就常常都串到别的组

 里混,我在义教那边混过了一节数学课,这可是我第一次的义教活动啊,第一次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可爱的小伴侣,面对着一张张布满着期盼的笑脸,令我惊异的是我只在课堂上做过一次自我介绍,课后他们竟然都记住了我,还老师老师地叫着,呵呵,被人教了十几年,如今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原来做老师是这个味道的,简洁地说就是不简单。上这堂义教课我带了两个本子,小伴侣们都很主动发问和回答问题,虽然许多都是冲着我手上的本子来的,但他们可爱淳朴这点我是无法否认的,他们的确很可爱。当小伴侣们拿到本子的时候,脸上呈现的喜悦之情是我无法想象的。

 这里有一件令我非常感动的事情,那就是有一次我由于工作需要要写几个艺术字,其中有一张我是在上面乱涂乱画的,正准备要扔掉的时候,一个三班级的小女孩叫住了我,说"不要扔,给我好嘛哥哥"我就照她说的给了她,没想到我不要的东西她竟然当珍宝,立刻我心中一阵促动,所以之后我就仔细地画了一幅画送给她,她那快乐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感觉就似乎多了个妹妹一样。后来她还亲自做了一些纸花送给我,呵呵,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女孩子的花,我想我肯定会好好地珍视的,由于究竟这包含了那孩子和我之间的回忆。

 实践的第二天,我也跟调研组那边参与了调研工作。可以说调研也...

篇六: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当今是一个快生活的时代,大学生一毕业大部分的首要目标都是找工作,并且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中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趋往大城市中生活,希望在大城市中打拼,给下一代铺垫好环境。

 但仍有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回往家乡,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在网络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例子,既有机械专业的大学生,又有学*农业、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机械专业的大学生,通过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改造乡村中的机械设备,通过合理的设计改造,使得乡村的产品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以此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助力乡村振兴;而学*农业的大学生们,则通过观察乡村中的环境与气候因素,合理的种植高产率的农作物,也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来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们,则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将乡村中的农产品进行合理的包装,并且设计安排好合理的销售途径,将农产品高效的销售出去,以此来助力乡村振兴。

 其实,我觉得当代大学生要助力乡村振兴,主要还在于政策问题,高校要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大学生参加乡村活动向稳定化、常态化发展,为其提供长期制度保障。一是完善课程

 体系。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立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服务乡村课程体系;设计乡村劳动教育学分,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乡村生产实践,提升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对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理念、背景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服务项目,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二是制定并实施活动计划。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依托高校服务乡村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大学生融入乡村活动计划,设计重大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要求大学生面向乡村,以学校团学部门为牵头单位,以各院系为主体,与乡村进行联动。

 其实,我个人认为,关键还在于大学生在乡村与城市中所得到偏差过大导致我们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优化乡村政策,让青少年能够自愿建设、助兴乡村才是重中之重。

篇七: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21 年 1 月第 30 卷第 1 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 ( SocialSciencesEdition )Jan.2021Vol.30No.1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视角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及其对农村多维减贫的传导机制研究”(71803032 )作者简介:周

 波( 1978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邹煜恒(1998 —),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人才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和影响因素分析 *周

 波,邹煜恒(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摘

 要:志愿服务乡村是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愁文化”和“社会理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所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了解程度和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智力支持且具有文教活动倾向性,但也存在意愿与行动脱节、认知流于表面、能动性不强、缺乏思想引领以及对小微志愿组织的支持缺位等问题。乡愁文化嵌入大学文化、引入激励机制、打造志愿组织“大家庭”、牢守宣传育人“主阵地”、强化智力支持优势、补齐理论技能短板、关爱“小微组织”成长、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等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关键词:人才振兴战略;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C964.2 ; 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 ( 2021 ) 01-0014-10DOI : 10.19747 / j.cnki.1009-2463.2021.01.003ReasonsofCollegeStudents ’ VolunteeringforServingRuralAreasandInfluenceFactorsunderBackgroundofTalentRevitalizationZHOUBo , ZOUYuhe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 , 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 Nanchang330045 , China )Abstract : Volunteeringforservingruralareasisanimportant waytoimplementthestrategyoftalentrevitalization , andcollegestudentsplayakeyroleinit. “ Nostalgiaculture ” and “ socialrationality ”arethereasonswhytheyvolunteertodoso.Theirgender , gradeandunderstandingofthevolunteerworkaswellasthetypeoftheircollegeandthevolunteerorganizationitselfhaveasignificantimpactontheirvolunteerwillingness.Thefocusofthevolunteerworkliesintheintellectualsupportandithasthecharacteristicsofculturalandeducationalactivities , butitisalsofacedwithsomeproblems ,suchasthedisconnectionbetweenintentionandaction , superficialrecognition , inadequateinitiative ,lackofguidanceinthought , andinsufficientsupportforsmallandmicrovolunteerorganizations.Toeffectivelyimprovethevolunteerwork , itisnecessarytointegratethenostalgiacultureintocollegeculture , introducetheincentive mechanism , buildthe “ bigfamily ” ofvolunteerorganizations ,reinforcethe “ mainfront ” ofpublicityandcultivation , strengthentheadvantagesofintellectualsupport , makeupfortheshortcomingsintheoryandskills , careforthegrowthofsmallandmicrovolunteerorganizations , andbuilda “ trinity ” supportsystem.Keywords : talentrevitalizationstrategy ; collegestudents ; volunteeringforservingruralareas ; reasons ;influencefactors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资金等资源向城市的集聚使得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呈现出空心化、凋敝化以及欠发展状态 [1 ] ,农村人才孕育日渐乏力,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科教文卫等公共事

 业与城市间也出现“鸿沟”。

 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及“发展农村志愿服务”,希望建立农村志愿服务网络,为农村地区输送人才,以改善农村面临的困境,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扎根乡村。从 1996 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倡议发起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到各高校开办“乡村振兴夏令营”① 、派出“乡村振兴服务团”② ,再到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抗洪救灾中涌现的一批批高校“青年突击队”③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内容、形式不断丰富,领域范围逐步深化扩大,当代大学生已投身乡村振兴的宏大国家战略中,以个体实践和行动,凝聚成振兴乡村的力量,在万千乡村播撒种子、生根发芽,进行着青春实践。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振兴乡村的人才“储备军”和志愿服务乡村的中坚力量,在当下志愿服务乡村的潮流中,在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中,亟需更为细致和深入地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心态、价值观和行动观现状,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阻碍,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因素,以此回应大学生“为何志愿服务乡村”“如何志愿服务乡村”和“志愿服务乡村何为”的问题。一、相关文献回顾人才因素在乡村发展问题的研究中一直深受关注。

 Giuliano 提出要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服务农村发展 [2 ] ;Barefield 认为,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机会同城市相比更弱,人才的缺乏抑制了农村的发展 [3 ] ;Andrey 等研究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在俄罗斯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 ] ;Luis 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在农村医院和卫生中心的实*项目评估发现,该项目有利于农村地区医院和卫生中心的人员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5 ] 。自 2017 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人才振兴”课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6-7 ] 和人才短板如何补 [8-9 ] 的研究颇丰。在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实施路径上,学界主要聚焦于“人才培育”和 “人才下乡”两方面。“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培育农村本土人才的重要方式,造就了一大批振兴乡村的后备军和带领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主力军 [10 ] ,在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1 ] 。人才下乡的研究集中于大学生村官 [ 12 ] 和返乡创业 [13 ] ,此外,“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 [14 ] ,也是人才下乡的重要力量。乡村落后的关键在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现实需要 [15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是关键,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决定着乡村振兴进程 [16 ] 。社会是人才的宝库,在农村人才匮乏的困境下,需要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7 ]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宝库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主体,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18 ] 。大学生要通过实践来强化行为养成,落实行为认同 [19 ] ,进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明晰其肩负的民族复兴大任和时代使命。志愿服务乡村是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之道,既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 [20 ] ,也是高校振兴乡村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 [21 ] 。国内学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和政治教育领域,较少关注影响因素的分析 [22 ] 124-130 ,对于青年大学生主体志愿服务的研究还主要是定性讨论,例如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育人 方 面 的 功 能 [23 ] 、志 愿 服 务 体 系 机 制 的 瓶颈 [24 ] 及优化 [ 25 ] 等,定量研究则集中于志愿服务意愿 [26 ] 和参与度 [ 27 ] 168-169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研究仅集中于乡村支教服务的定性讨论,例如张针铭、胡亚琳等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既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8 ]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研究现状,同长时期、大规模、多维度的大学生投身服务乡村实际是不相符的,人才振兴背景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缘由,具体实践中个体的心态、价值观和行动现状,以及志愿服务乡村存在的问题都有待分析,并且十分迫切地需要用定量、实证的方法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影响因素研究。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慷慨地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利于组织、团体或他人的活动 [29 ] ,志愿服务乡村则是个体在乡村发展各领域,亲身参与和志愿开展的各类公益服务,青年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在振兴乡村人才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是学*与服务、助人与育人、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能力提升的结合,能促进其健5 1第 30 卷第 1 期 周

 波,等:人才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和影响因素分析

 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青年思想的“基础篇”“核心篇”和“实践篇”的生动呈现 [30 ] ,在乡村发展层面上,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乡村的时代使命,无疑为人才匮乏的乡村注入了活力,在乡村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一般可以归纳为个体主观倾向、人力资源特征和社会情境。主观倾向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动机是志愿服务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内部动力,受到目标发挥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作用,并由个体的行为指向、强度、持续时间反映 [31 ] 。志愿动机是个体受目标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志愿行为的内部动力,志愿行为是志愿动机的外在表现 [32 ] ,志愿动机直接影响着志愿行为。

 Snyde 提出的过程模型将志愿行为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引致志愿行为发生的事前阶段,他关心志愿动机、知识和态度所起的作用 [33 ] 。徐李平和韩一运用扎根理论发现青年志愿者心理资本中的责任使命(初始概念分别是:责任、义务、听党的话跟党走等)[ 34 ] 。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观中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也会对志愿服务产生影响。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性别是影响因素之一 [35 ] ,对青少年而言,幼时成长环境 [ 36 ] 和学校教化会对志愿服务产生影响。此外,社会情境对志愿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组织网络、文化氛围等。例如,如果某地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的比例越高,则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水平越高 [37 ] 。文化氛围也会对志愿服务产生影响 [22 ] 124-130 。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年级不同所受教化程度不一,知识水平状况也不同,而性别等先天的个体禀赋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差异化的行为和心理,这些分别是个体的主观倾向和客观禀赋特征,其既是影响志愿动机的因素,也是志愿动机的外在体现,可具体表达为个体特质和个体感知,二者是引致志愿服务乡村行为产生的根据、源泉和动力。而外部环境则是志愿服务乡村行为的外在条件,主要包括大学生就读的学校类型、志愿服务乡村组织情况及活动氛围。综上,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行为的抉择和权衡,会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分别表现为作为内因的志愿动机和作为外在条件的外部环境(见图 1 )。基于以上因素,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动机对志愿服务乡村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特质方面具体包括性图 1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行为的动机和环境别、生源地、就读年级;个体感知方面具体包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和持有态度、对志愿服务乡村主体作用的认同度、对服务乡村效果评价。共 7 个指标。假设二: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所处外部环境主要指学校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类型、志愿服务乡村氛围、志愿服务乡村组织情况。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实证分析2019 年 10 月 1 日至 15 日,对江西省南昌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展开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依据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各高校学科门类比例,结合地区实际,将样本高校划分为农林、财经、师范、理工、综合五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75 份,问卷有效率为 88.46% (见表 1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特征、志愿服务经历、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志愿服务乡村的感知三方面。对10 名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访谈。表 1 不同类型高校样本数量及其分布学校类型 样本数(份) 所占比例( % )农林类130 22.6财经类106 18.5理工类108 18.7师范类103 18.0综合类128 22.2(一)变量选择大学生在抉择和权衡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乡村的行动时,受到了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个体特质和个体感知的志愿动机对志愿行为有6 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

 直接影响,而外部环境则可以预测志愿行为的发生,据此选取变量。被解释变量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行为,例如农村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扶贫开发服务、社会调研服务、科普宣传、社区发展服务等 [38 ] 。受访者有以上任一行为即定义为曾志愿服务乡村,其中“0 ”表示未志愿服务,“ 1 ”表示曾志愿服务。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因素可归纳为三部分。一是个体特质,包括性别、生源地、就读年级。大学生人口学特征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27 ] 168-169 。生源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生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志愿服务乡村的可能性有所不同。就读年级反映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经历丰富程度,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

篇八: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8管理与标准化 /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而更适合在校大学生参与,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身、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已融入这一战略中,不仅为乡村适龄儿童传授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能为乡村拓宽信息渠道,为乡村教育振兴助一臂之力。为 贯 穿 * 近 平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想,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将大学生短期支教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是一件双赢的好事。然而在短期支教实践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进一步观察、体验、走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一步研究调查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支教活动更具意义和价值。1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1.1 大学生支教时间有限,短期内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1)大学生参与意愿高、参与人数少。大学生对于支教的关注度较高,有参与意愿的人也多,但是付诸实际行动的人较少。在前期对是否愿意参加暑期短期支教的摸底调查中,发现有近 95% 的同学有参与意愿,但实际参与报名的同学却不足 50%。未参加的学生,除了身体原因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过关外,很大程度是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简陋的教学条件、文化语言差异等问题而放弃。(2)大学生短期支教目标不明确。短期支教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寒暑假,大部分参与者缺乏对短期支教的充分认识,导致支教目标不明确。在支教过程中,大多数支教学生的备课都是基于传授基本知识,但短期支教较长期支教来说,能带给当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学*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传递等,帮他们打开一个认识外界世界的窗口。所以需要明确目标,使其清晰化、可操作化、可持续化,促进短期支教达到一定成效。(3)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短期支教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走马观花式的教师轮换。教师少,学生多,同一个老师担任跨年级多学科教学,且支教时间相对较少,教师轮换频率高。而被支教的学生大多是中小学学生,面对光鲜亮丽且有趣的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仰慕和依赖感。刚接触支教的青年学生更是满怀热情、怀揣理想、爱心爆棚,容易对学生许下诺言或者允下礼物,让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更甚、感情更深。但面对轮换式的教学者,下一次的见面遥遥无期,会对心智不够成熟的学生造成一定的情感创伤。1.2 大学生支教团队素质资质参差不齐(1)选拔机制不完善。对于支教成员的选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尤其是师范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上佳选择。但是报名者的水平层次参差不齐,如何了解报名者真实的支教水平,确保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服从管理且尽心尽力完成支教任务等,这些问题都不能被忽略。而且一部分支教的发起人是院级组织,这种选拔更是存在专业不够全面、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2)部分支教者责任心不强、意志不坚定。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是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给当地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也能给山村孩子带来新鲜的资讯,让孩子们开拓视野。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锻炼自我、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下,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短期支教是大学生支教活动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短期支教在支教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从支教的管理机制、支教人员以及支教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促使短期支教机制的完善,为乡村振兴功能贡献力量。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对策郭雪蓉,孙立盎,李婵婵,龚婷婷,卢思辰,崔欣昱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189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t a n d a r d iza t io n / 管 理 与标准化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想借此获得学校相关奖项及奖金,或是出于面子等想获得夸赞和名誉,也有将支教当作旅游来散心的。被支教地区一般都偏向于教学条件较落后的偏远地区,语言、文化、*俗、环境等有一定差异,学生和当地村民容易在沟通交流上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些支教地区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和支教队员原本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会产生水土不服,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容易使本就责任心不强意志不坚定的支教队员对支教失去最初的热情。(3)专业能力素质不过关。对支教积极性较高的多是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容易将支教理想化,而自己本身尚未受到较为系统的教学培训,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又缺乏从教经验,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部分大学生支教者有时会无意识地将一些城市的繁华和对城市生活的描述等代入,有时也可能控制不住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候把握不住度,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让他们对自己当下生活感到厌倦,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1.3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1)课程专业性强,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学生支教者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同一个学院的支教者,专业相同或相近,承担的课程较为单一,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方面也可能不尽合理。(2)思政教育匮乏。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加强农村文明建设,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乡村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大多是重智育轻德育,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依旧把升学率排在第一位,认为思政教育不过是“副科”。在教师资源本就匮乏的情况下,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甚至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思想品德教育,安排班主任兼任,但班主任工作本身就很繁重,有时无暇顾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更进一步展开。不少学生对党的政策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即便开展,课程内容形式也较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学*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短期支教过程中,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输出。(3)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现代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也日趋频繁。而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说教和公式化的德育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乡村教育中,很少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低,尤其是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更少。大学生支教者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发现了也不知道该如何疏导解决,导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欠缺。2 改善短期支教问题的应对策略2.1 完善短期支教的管理机制(1)优化选拔机制。高等学校的支教组织单位基本分为 2 类:校级组织和院级组织。2 种不同的组织单位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校级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对自己院系的信任程度和依赖度高于不熟悉的校级组织,虽然校级的支教团队系统完备度高于院系,但参与的人员技能和素质有很大的差异。以院级为单位组织的支教团队成员有一定的专业偏向,不利于教学内容方向的合理分配。因此若由校级筹备组织,由院系进行选拔推荐,通过逐级选拔推举机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考察了解支教人员。通过对其性格品行、艺术特长、专业知识技能、师范生基础技能、生活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否符合支教选拔要求。(2)明确选拔标准。前期的选拔中,要考察报名者的思想品质,将其作为首要标准。支教应当选拔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具备较强的家国情怀和志愿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素养的支教人员。支教人员的受众群体是学生,作为大学生的支教者更应该要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做好榜样作用。因此,在选拔过程中,支教人员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缺一不可。要使短期支教达到教学目标及预期效果,给当地学生带来适宜的教学内容,能为当地乡村教育振兴奉献力量,这就要求支教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的教育知识与能力。2.2 对大学生支教人员进行前期培训(1)思想认识的提升。要全方位、大力度地加强支教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通过动员大会、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分享支教小故事、讲述支教注意事项等为大家进行支教前的培训,让成员对支教有一定思想准备,剔除掉一些动机不良、意识不坚定的支教成员。另一方面,指导老师、支教队队长等要关注成员思想动态,培养支教成员的团队意识,遵守队伍规章制度,增强团队凝聚力。(2)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培训。支教人员要对自己所授科目有明确系统的认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短期支教所授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支教者充分准备所选择讲授的内容,不断巩固教学技能。通过培训,可以让支教队员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科学合理安排课时。

 190管理与标准化 /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3)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的提升。支教者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支教者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要能为支教地区的人们传递知识,也要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提出个人见解想法,克服困难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支教是一个团体活动,支教人员要重视合作与反思能力的加强。在团体活动中,各性格迥异、生活*惯不同的成员之间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摩擦,前期培训中,要有相关心理素质和出现突发问题时应变能力的相关内容,使支教成员在支教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支教质量和效果。2.3 拓宽支教模式(1)支教模式多元化。传统支教模式是以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以在课堂上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由于短期支教存在时间短、任务杂、条件艰苦等问题,所以有很大困难和阻碍。但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快,针对短期支教,实施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线上教学,借助互联网资源实施网上授课,不仅解决了路途遥远、长途跋涉的艰苦,也促进了孩子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除传统的讲授法之外,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动手动脑,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教会孩子们在做中学,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2)支教内容多样化。被支教乡村的落后性可能使得他们缺少思政、艺术或者实践类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往此类课程上倾斜,注重此类课程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影响。当代中小学生本就处于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支教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利用图文信息、校园广播等新媒体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当然音体美等课程也必不可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类课程更能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所以,支教内容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要打造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延伸。支教队可根据当地文化以及我国的优秀传统,设置一些传承类艺术课程,如:剪纸、国画、书法等。发掘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结语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活动,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和志愿者精神,使大学生更加懂得爱与被爱、现实与理想、纯真与感动、责任与坚守、团队与宽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思想品格和生活技能。同时,通过输送年轻优质的师资,实践创新的教育方法,也能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提高乡村儿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帮助乡村儿童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现更多的可能,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作者简介:郭雪蓉(1999-),女,籍贯:陕西宝鸡,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支教问题研究。基金项目:此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指导老师为孙立盎,2020 年省级立项,项目立号 S202014390076。参考文献:[1] 陆仁静 , 甘婷婷 , 李逸然 , 等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性支教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J]. 中外企业家 ,2020(02):169-170.[2] 马 明 镜 , 周 柳 芝 , 马 永 春 . 新 时 代 背 景 下大 学 生“ 互 联 网 + 支 教” 模 式 的 探 索 [J]. 智 库 时代 ,2020(04):205-206.[3] 贾爱多 , 张艺凡 . 我国目前支教活动的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结合“支教漫旅行”项目的分析 [J].价值工程 ,2020,39(03):67-69.[4] 张 祺 , 段 英 铎 , 石 寒 . 大 学 生 支 教 创 新 方式 探 究 —— 多 元 模 式 的 试 行 [J]. 科 教 文 汇 ( 下 旬刊 ),2020(01):26-27.[5] 郭祎婧 . 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24):116-117.[6] 王 秀 华 , 闫 春 晓 . 大 学 生 短 期 支 教 存 在的 问 题 及 对 策 [J]. 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2019,21(05):520-524.[7] 吴春金 . 短期支教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探析 [J].科教导刊 ( 中旬刊 ),2020(02):162-163,173.

篇九: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蔫s畸言||社会观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党的十九大提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提出: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走向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首句就指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的希望在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主力军,理应自觉担当作为,肩负起振兴乡村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其效益提升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D镇为例孙 颖摘 要: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鼓励青年人到乡村成长历练。新时代背景下,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效益,统筹考虑大学生、高校与社会三维主体的互动,强化大学生的服务认识与能力、优化高校统筹安排与协调推进的能力、提升社会参与服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文章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以江苏省泰州市D镇为例,分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探究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益提升路径。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新时代;高校DOI:10.16653/j.cnki.32-1034/f.2021.004.006- - 33万方数据

 e支蔫s畸言||社会观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一、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这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要以乡村真实受益为旨归、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追求、以高校社会价值体现为补充。1.以乡村真实受益为旨归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性的生产生活理念。其怀着满腔热血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学*传播者,还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引领者。首先,实现乡村农业富强。我国农村地区村情复杂,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需要综合素质强、战略定位高的治理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不仅掌握深厚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农业知识的培养、市场意识的树立、技术方法的更新。其对新兴科技更加敏感,能够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现代性农业生产体系。其次,打造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而当前部分农民的生态文明知识匮乏,把乡村环境的“脏乱差”看成“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常态。而大学生用整洁的生活*惯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进而引导村民有意识地向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靠近。与此同时,他们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增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最后,带领村民致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大学生可以将农业资源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拓宽电商销售途径,扩展销售渠道,将农村特色资源与市场需求相联系,打造城市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胜地,帮助村民致富,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2.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追求教育是一项双向活动,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也能从服务乡村的实践中得到成长与历练。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促进基层治理与建设;另一方面,能为其自身发展、施展才华寻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服务家乡发展、承担大国责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职业生涯的提升与发展。

 [3] 因此,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要做到:一是提高学*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学*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不断学*的能力,才能将知识、才华、教养、素质这种外化的条件内化为自身的资源。乡村振兴继续向纵深发展,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使大学生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与时俱进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要么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基层参加工作,要么选择那些工作要求远远低于自身能力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

 [4] 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个自我锻炼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能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磨砺自己,提升解决- - 34万方数据

 e支蔫s畸言||社会观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问题的能力。三是塑造价值观,服务奉献社会。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看到自身肩负的使命,从而树立服务奉献“三农”的决心。价值判断影响价值选择。大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锤炼意志品质,有利于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坚定扎根农村的决心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3.以高校社会价值体现为补充长期以来,乡村的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适应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依据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注重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为服务乡村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比如,高校可以举办一些与农业知识相关的培训,通过高水平、专业化的涉农知识培训,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乡村发展需要、专业知识过硬以及能力素质够强的乡村服务者。大学生是高校的代言人,其服务乡村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展示学校形象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当前阶段我们虽然已经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还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高校依托人才知识优势,全方位全过程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既是高校的时代使命,也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笔者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 D 镇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国家统一规划下的实践、高校动员下的实践和大学生自发的实践等3类。1.国家统一规划下的实践形式国家统一规划下的实践形式在呼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时配备了一定的奖励机制,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当前,大学生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有大学生村官、研究生支教团等。2008 年,中组部发文《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以制度的形式拉开了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序幕。作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的重大工程,该政策为高校毕业生与农村地区架起一座桥梁,是二者之间对接的有益尝试,也是人才振兴的源头活水,为乡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以江苏省泰州市 D 镇某大学生村官为例,其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在体验中坚定扎根农村的决心。从村副书记、扶贫干部,再到扶贫书记、村党总支书记,其通过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热血。而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一动员几乎遍布各个高校,主要对接的是教育资源短缺的偏远地区。高校支教团积极整合校内外公益资源,筹集公益物资,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活力,深入基层,教- - 35万方数据

 e支蔫s畸言||社会观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书育人,拓展课堂深度,丰富孩子们的学*生活,同时也为帮扶脱贫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高校动员下的实践形式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动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寒暑假时间,以实际行动助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高校动员开展的实践形式多样,服务乡村振兴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大体分为理论宣讲、教育关爱、科技支农、爱心医疗等几大类。一是宣讲国家政策,解析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组织高校进村进行理论宣讲的形式,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国家政策,进而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家政策的落实。二是振兴乡村教育,坚持德育先行。泰州市 D 镇留守儿童偏多,暑假期间儿童的教育陪伴问题成为困扰当地家庭的一大难题。因此,D 镇中心小学与某高校结对帮扶。每年暑假,大学生志愿者都会带着爱与温暖来到乡村,履行与孩子们的约定。同时,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还设计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德育课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户外拓展训练,让孩子们不再孤单。三是科技改善环境,摆脱贫困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农业废弃物问题尤为突出。科技支农团队以技术服务农村、服务社会,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中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农户的土壤“生病了”可以在线问诊高校“土壤医生”团队;农副产品受疫情影响积压,高校助农团队就通过直播卖货帮销售。另外,在 D 镇创业的某企业负责人也表示,企业与很多高校都有合作。高校提供专业科学的养殖知识,让其以此为指导帮助农户培育更好的品种出售,而企业再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3.大学生自发的实践形式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乡村逐梦,施展才能抱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大学生看到了农村的巨大潜力,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可能。大学生创业也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参与扶贫工程、缓解村庄生态压力等。生态农业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未来方向。生态农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与高投入、高索取、高排泄的石油农业或称机械农业相对,目前尚无确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主要是指以生态方法进行生产的农业方式。[5] 生态农业产业户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大学生有责任有能力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创业将第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知识促进环境保护,优化利用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效益的路径探究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青年大学生将自己的热情、知识与技能注入乡村发展的过程。当然,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是学生,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因此,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效益,就必须统筹考虑大学生、高校与社会三维主体的互动。- - 36万方数据

 e支蔫s畸言||社会观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2021年第4期总第553期1.大学生是第一主体,必须强化大学生的服务认识与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硬件配备日渐完善,乡村需要能有效利用硬件条件打造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领头羊”。乡村振兴关键就是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国家的顶层设计如何“顶天立地”才是引进人才的关键动因。大学生群体接受的良好教育使他们有能力到基层去工作,同时爱国主义和奉献奋斗精神激励着他们,让他们选择到广阔的农村地区大显身手。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主体之一,因此提升乡村振兴效益首先必须强化大学生的服务认识与能力。一是提升自我能力。大学生应自觉主动接受教育,接纳新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对待理论知识要永不满足,巩固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丰富农业知识并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意识。有的大学生把乡村经历当作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服务担当意识不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应以收获多少论成败,而要以奉献大小论成绩,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个人要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从思想根本上坚定个人投身农业领域创业的信心,通过全面了解农业领域知识、掌握农业企业的运营知识和管理方法,形成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有效应对创新创业进程中的复杂变化。

 [6]2.高校是引导主体,必须优化高校统筹安排与协调推进的能力国家的号召、乡村的呼唤、高校的鼓励无形中激励着大学生到乡村去施展才能和抱负,而高校则以其特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成为引导主体。大学生的日常学*生活都在学校,学校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有着隐性影响,一张震撼人心的海报,一个口口相传的校友故事都会在大学生心里种下一颗振兴乡村的种子。高校必须优化统筹安排与协调推进的能力,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效益。第一,强化教学人才引进,丰富教育内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全方位能力体系,特别是农业...

篇十: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乡建设2020 · 6(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以潍坊市为例吕美籼 吕 静摘 要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讲话,将其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力量,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社会公益人士及大众的广泛关注及支持。那么如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呢?以下依据国家发展要求,结合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从教育、经济、生态、文化、人才、党建方面探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 路经 潍坊市作者简介:吕美籼、吕静,潍坊学院。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80一、引言乡村振兴之路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对致力打赢脱贫共攻坚战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也能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种方式,在志愿服务群体中,大学生队伍具有重要力量。因此本文以潍坊市为例,以潍坊学院“1+1”志愿服务队为实践单位,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潍坊学院“1+1”志愿服务队是“山东省共青团员先锋队”,成立于 2012 年 3 月,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方面组织开展了多项扎实有效工作。自 2014 年暑期开始,该服务队与潍坊市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签订社会实践共建协议,连续五年暑期都组织志愿者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帮扶活动;2016 年成功入选全省“三下乡,千村行动”社会实践专项的实践者,以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为实践对象,主要对接精准扶贫和教育帮扶活动。“1+1”志愿服务队丰富的工作经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调研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地点大多局限在城市,城市志愿服务成效较为显著,农村志愿服务尚未完全展开,且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内容过于单一问题。针对此情况,本项目旨在突破局限,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进乡村,深入基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乡村发展的优势突破口,实现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的资源配置的优势互补,从而摸索出有较高实际推广价值的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模式和路径。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优势(一)国家政策支持,坚定发展力量2019 年 6 月,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将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列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国家政策扶持是志愿服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力支撑。(二)公益力量强大,搭建服务桥梁近年来,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迅速,服务队伍迅速壮大,服务内容广泛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受关注且不断发展,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大学生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汇聚乡村,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定能对乡村振兴起到促进作用。(三)乡村地广物博,提供坚实基础乡村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建筑遗产等基础条件,可以充分的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乡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路径研究(一)突破局限,使志愿服务高质量惠及乡村1. 传播思想价值,引领服务方向。志愿者应以弘扬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向导,并将这种新思想、新理念带入乡村,增强服务意识,做到精神扶贫,真正让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争做促进乡村振兴的合格践行者。2. 优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和协调机制,例如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会,学*《志愿服务条例》等方式来加大志愿组织培育力度,扩大志愿服务范围,将重点服务范围从城市转向农村,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3. 建立服务平台,搭建交流渠道。目前,志愿者与乡村、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协作,会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为了打破这种区域限制,便可建设乡村志愿服务中心等

 ◆城乡建设2020 · 6(上)服务性平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各地区、各乡村之间的资源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使志愿者随时关注乡村动态、了解乡村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化服务。4.规划服务机制,制定项目计划。采取“一对一”的乡村建设服务机制,将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分组,一个队伍对应一个乡村,通过入户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各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加强对当地政策和流程的解读与市场分析,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资源和真正需求,因地制宜设计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制定服务计划,确保做到精准化服务。(二)创新路径,将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在突破范围局限,明确乡村需求的基础上,便要探索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和路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志愿服务内涵,紧密联系乡村实际,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战略路径,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1.筑牢教育之基,提升自身修养。“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大学生可以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使城市优质教育下沉,沉入乡村,对村内孩子进行教育帮扶并对此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例如潍坊学院“1+1”志愿服务队连续多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千村行动”共青团助力专项扶贫项目,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以村里小学、初中学生作为重点目标群体,对其进行专门的课程强化指导和一对一专门辅导,并且开展许多特色课程,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力,为教育发展增添了动力。2.打造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可将绿色农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性、快捷性的特点,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旅游业,建立当地特色产业品牌,为民创收增收,推动产业振兴。例如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发布招工信息、进行农产品销售等,实现线上、线下帮扶,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大经济效益。3.发展绿色生态,提高环境质量。“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制定“村庄规划”策略,推进新农村建设,例如把潍坊市整体当成一个大景观来建设、把每一个村当成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成一个花园来布置,将生态景观、农业文明、地域优势、特色文化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发展新型乡村生态经济,以期迎来山乡巨变。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乡村大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方式,并服务于治理乡村环境的工作中,以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双赢。4.创新文化载体,增强文化底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要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激活文化发展。(1)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可以广泛开展文艺支教、文艺培训等特色活动项目,树立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例如成立“夕阳红”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2)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可以通过走访村内老一辈村民,展开调研,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找出文化传承点,并进行大力宣传,引导村民弘扬和保护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3)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可以通过进行乡村调研,找到乡村文化与新兴旅游的融合点,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新业态。大学生志愿者要发挥青春优势,使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5. 挖掘优秀人才,优化服务水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因此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必须要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1)吸引人才。可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呼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和优秀人才加入振兴乡村的队伍中,打造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的志愿队伍和人才队伍。

 (2)留住人才。可以建立人才统筹制度,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人、乡村工匠、技术能人、文化传承人等,落实其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3)建立志愿服务中心。可以通过与当地领导联系,组建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力量的志愿服务团队,要将志愿服务从临时性活动转变为持续性项目,将普通性服务转变为专业性服务。6. 加强基层党建,释放组织活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与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因此高校要将乡村志愿服务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以党风促进政风带动民风,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成立学生志愿服务党支部,由专业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将志愿服务列为积极分子评选、发展党员、党员转正、优秀党员的评选条件之一,激励广大党员带头参加志愿公益活动。成立乡村志愿服务党支部,汇聚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多方力量,探索推行“党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使基层党建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实现党员志愿者与乡村志愿项目建立联系并有效对接,以期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J ].农村工作通讯,2018( 18).[ 2 ]许泽霖,郑栋鹏,吕静.新时代背景下把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载体的路径分析——以潍坊学院“1+1”志愿服务队为例[ J ].潍坊学院学报,2019,19 ( 3).[ 3 ]崔志宏.党建+乡村振兴理事会聚合力促发展[ J ].当代广西,2019 ( 8).[ 4 ]赵莹莹,杨克毅,李勋华.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 16).[ 5 ]胡元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乡村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J ].改革与开放,2019 ( 14).[ 6 ]包懿,黄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探究 [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 ( 20).[ 7 ]卞绍莉.志愿服务砥砺前行 共筑乡村振兴[ J ].中国社会组织,2018 ( 21).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书籍 振兴 志愿服务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