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7篇

时间:2022-09-20 0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7篇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课题认识三角形 课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7名,基本都是重度学生。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A组能够自己辨别圆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7篇

篇一: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认识三角形

 课型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 7 名,基本都是重度学生。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A 组能够自己辨别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B 组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能辨别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C 组能够在教师提醒下逐一地分辨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D 组一位学生有语言障碍,能跟着教师点相应的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 1 名学生为多重残疾,无法正常参与学*活动。

 教材分析:

 教材为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快乐生活》三(上),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摆弄物品的特点,我为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摆一摆、摸一摸、等教学活动,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感知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形状特点,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好*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称。A 组:能说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B 组:能听口令指出三角形各部分 。C 组:跟着老师说三角形各部分名称。D 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参与学*活动。

 2.在生活中辨认三角形。A 组:能独立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B 组:在提示下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C 组:在帮助下尝试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D 组:参与在生活中找三角形的学*活动. 3.感知三角形稳定性,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实践操作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辨认三角形。

 教学难点 :记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正确辨认三角形。

 课前准备 :三角形饼干 课件多媒体 红领巾 小旗 七巧板 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出示三角形饼干激励教学。

 谁知道老师手里的饼干是什么形状? 二、 传授新知

 1.感知生活中三角形的物品。

 Ppt 出示红领巾,衣架,小旗子,三角尺…….. 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像刚才红领巾、三角尺和小旗等这些形状,都可以用一个图形 “ 三角形”表示(揭题)

 2.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 师示范摆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 3 条边

 板书三角形有 3 条边 3.动手做三角形,感受三角形三条边

 (1)给你三根小棒你来创造出一个三角形 展示反馈

 (2)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 (3)摸一摸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感受(直直的)

 4.认识并感受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角

 (1)摸一摸三角形尖尖的部分。三角形尖尖的部分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有 3 个顶点。

  (2)一个顶点对应一个角,三角形有 3 个角。

 5. 小结三角形特点 师:

 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现在我请小朋友来介绍下这个新朋友!

 三, 巩固练*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三角形吗? 在判断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感知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2,判断生活中的三角形?

 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中判断出三角形 看来小朋友们是真的棒,给自己鼓鼓掌吧!

 四, 三角形的稳定性 你们可别小看三角形,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着呢,有些东西还必须设计成三角形。我们来看看方块熊乐园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学好数学,把数学知识更多地应用到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哪些东西也是三角形的下次回来再汇报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顶点,3 个角。

篇二: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五年级生活数学教案设计

 课题 分类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组织者

 学*者 路桥区启智学校

  五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分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分类的概念及意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和其他方法分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在处处有数学。

  分类目标 A 层:

 学生能够感知分类的概念及意义,能够熟练地根据形状、颜色和其他方法分类,能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B 层:

 能够感知分类的概念及意义,能够在老师地指导下根据形状和颜色分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C 层:

 能够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能在老师指导下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D 层:

 能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遵守课堂常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感知分类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和其他方法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

 学生能够感知分类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你们都喜欢的客人,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是谁啊?(出示光头强的图片)

 光头强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光头强,欢迎你们来到我家做客!!!

 师:奥,光头强让小朋友们去他家做客,那现在小朋友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区光头强家里看看吧(出示光头强房间乱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看了光头强的房间,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 1:房间太乱了 生 2:要整理 。。。。。。

 师:嗯,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老师呢,帮光头强整理了一下,小朋友们来看看(出示房间整理后的图片)

 师:看了整理后的房间,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 1:更干净了 生 2:更加整齐了 师: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领读,齐读,个别读)

 二、新授 1. 水果卡片分类 师:老师帮光头强整理房间时,发现了这些餐具,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把这些餐具分分类吗?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 (出示各种勺子和叉子的图片)

 按形状分类 师:你们很厉害,根据形状,把这些餐具分成了 2 类 按颜色分类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根据颜色,把这些餐具分成了 3 类 三、巩固练* 师:现在大家已经都学*了分类,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

 1 出示书本*题”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2. 出示 82 页*题“你能怎么分” 3. 出示 83 页“把下面各种汽车停放到各自的停车处 四、小结 师: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学*了什么呀 生:分类 师:嗯,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学*了分类,分类可以更加整洁干净,你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在分类整理,做个干净的好孩子。

 五、板书设计

  分类

 1.按形状分

  2. 按颜色分

 教学资源 图片 PPT

篇三: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 得数是 2 的加法 得数是 3 的加法 得数是 4 的加法 得数是 5 的加法 2 减几 3 减几 4 减几 5 减几 0 的加减 活动与练* 1 我学会了 1 活动与练* 2 我学会了 2 活动与练* 3 我学会了 3 活动与练* 4 我学会了 4

 第 第 1 1 课《多彩的活动》教学方案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校园生活 周主题名称

 多彩的活动 周主题活动 多彩的活动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建立时间观念。

 (2)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活动。

 (3)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图片、游戏以及文字活动,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通过游戏和文字活动,增强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的能力。

 (3)通过我会说、照片排序等活动,能够描述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视频和玩游戏,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二、本课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时间观念。

 2. 教学难点。

 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活动时间进行判断。

 课

 名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 第 1

 课时 本

 课

 时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建立时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图片、游戏以及文字活动,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通过“走迷宫”、我会说等,增强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视频和玩游戏,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活动时间进行判断。

 配套资源

 可选资源名称 配套资源 视频:《我的一天》。

 游戏:《走迷宫》。

 图片:《早晨》《上午》《中午》《下午》。

 文字:《我会说》。

 自备资源 学生从进校门开始的一整天活动视频短片。

  始

 活

 动

 ↓

 主

 活

 动

 ↓

 练

 *

 活

 动

 ↓

 整

 理

 活

 动

  教学过程

 配套资源

 自备资源

 一、始活动: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时候呀?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现在是上午,我们正在上课,等会下课了,我们要做广播体操,中午,我们会去食堂用餐。除此之外,我们的一天之中还会进行很多活动。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学*我们一天中会进行哪些活动。

 板书:第1课 多彩的活动。

 二、主活动:探索新知

 1.认识早晨。

 (1)教师播放视频《我的一天》,引导学生重点观看视频中早晨的内容。

 师:早晨天天做了什么?他在校门口遇见了谁?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天天和老师早晨的活动。

 (2)教师展示天天在校门口与老师打招呼、乐乐背着书包上学、兰兰起床、贝贝刷牙、学生晨检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早晨的活动。

 2.认识上午。

 (1)教师播放视频《我的一天》,引导学生重点观看视频中上午的内容。

 师:上午老师在做什么?同学们在做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老师和学生上午的活动。

 (2)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学生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上午的活动。

 3.认识中午。

 (1)教师播放视频《我的一天》,引导学生重点观看视频中中午的内容。

 师:中午同学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学生中午的活动。

 (2)教师展示学生在食堂用餐、学生在宿舍午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午的活动。

 4.认识下午。

 (1)教师播放视频《我的一天》,引导学生重点观看视频中下午的内容。

 师:下午同学们在做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学生下午的活动。

 (2)教师展示学生背着书包离开美术教室、学生放学、贝贝和爸爸一起回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

  P2视频:《我的一天》

 P2图片:《早晨》

  P2视频:《我的一天》

 P2图片:《上午》

 P2视频:《我的一天》

 P2图片:《中午》

 P2视频:《我的一天》

 P2图片:《下午》

 下午的活动。

 三、练*活动:巩固练*

  1.完成游戏“走迷宫”。

 屏幕上展示迷宫里有4个关卡,天天每走到1个关卡会停下来,屏幕上弹出2张图片,请学生点击小喇叭,根据语音提示点击相应的图片,帮助天天走出迷宫。

  2.开展实践活动“我会说”。

 教师播放学生从进校门开始的一整天活动视频短片,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说一说什么时候谁在做什么。

 四、整理活动

 1.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它们表示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内,我们会进行相应的活动。

 2.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活动。

  P2游戏:《走迷宫》

  P2文字:《我会说》

  学生从进校门开始的一整天活动视频短片

 教学反思

 第 第 1 1 课《多彩的活动》教学方案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校园生活 周主题名称 多彩的活动

 周主题活动

 多彩的活动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建立时间观念。

 (2)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活动。

 (3)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图片、游戏以及文字活动,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通过游戏和文字活动,增强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的能力。

 (3)通过我会说、照片排序等活动,能够描述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视频和玩游戏,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二、本课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时间观念。

 2. 教学难点。

 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活动时间进行判断。

 课名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 第 2 课时 本

 课

 时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和理解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建立时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和文字活动,进一步认识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照片排序等活动,能描述发生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活动。

 3.通过分辨时间、贴照片等活动,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判断其发生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玩游戏和贴照片等活动,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早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活动时间进行判断。

 配套资源

 可选资源名称 配套资源 游戏:《连一连》《分辨时间》。

 文字:《配配对》《照片排序》《看一看,说一说》《判断时间》。

 教学用具:起床、刷牙、洗脸、上语文课、吃午餐、午睡、放学、回家的图卡,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词卡。

 自备资源 增强物(小礼品),学生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进行活动(如在校门口向老师问好、午睡、收拾书包等)的照片,“在校作息时间表”,师生周末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进行活动的照片。

  始

 活

 动

 ↓

 主

 活

 动

 ↓

 练

 *

 活

 动

 ↓

 整

 理

 教学过程

 配套资源

 自备资源

 一、始活动:复*导入

 1.教师展示起床、刷牙、洗脸、上语文课、吃午餐、午睡、放学、回家的图卡,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图卡,分辨哪些是早晨的活动,哪些是上午的活动,哪些是中午的活动,哪些是下午的活动。

 2.教师出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词卡,带领学生认读早晨、上午、中午、下午。

 3.请1名学生上讲台,教师随机拿起1张图卡,请该学生判断图卡上的活动发生的时间,找出对应的字卡。若找出正确的词卡,则教师给予奖励。可换学生反复练*。

 二、主活动:探索新知 1.完成教材P4做一做练*题。

 屏幕上方展示学生做广播体操、学生放学、乐乐起床、贝贝把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的图片,下方展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请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图片中活动发生的时间,点击图片和对应的时间连一连。

 2.开展实践活动“照片排序”。

 (1)教师出示学生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进行活动的照片,带领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时候,谁在做什么,然后将照片按照早晨、上午、中午、下 P2文字:《配配对》 教学用具:起床、刷牙、洗脸、上语文课、吃午餐、午睡、放学、回家的图卡,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词卡

 P4游戏:《连一连》

  P4文字:《照片排序》

 增强物(小礼品)

 学 生 在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进 行 活 动(如在校门口向老师问

 活

 动

  午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2)全体学生按照“时间+人物+活动”的句式读一读句子。

 3.开展实践活动“看一看,说一说”。

 (1)请学生说一说“在校作息时间表”中的绿色部分表示哪个时间段,红色部分表示哪个时间段,黄色部分表示哪个时间段,蓝色部分表示哪个时间段。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按照“时间+人物+活动”的句式说句子。

 三、练*活动:巩固练* 1.完成游戏“分辨时间”。

 屏幕上方展示有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词卡的方框,下方展示学生午睡、天天吃早餐、学生上语文课、贝贝和爸爸回家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图片中活动发生的时间,将图片拖动到对应的方框里。

 2.开展实践活动“判断时间”。

 (1)教师示范把自己的照片贴在教材P5对应的方框里。

 (2)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判断照片上活动发生的时间,将照片贴在教材P5对应的方框里。

 (3)教师协助学生逐个上台用投影仪展示完成情况,并分享照片的故事。

 (4)教师选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照片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并带领学生按照“时间+人物+活动”的句式表述照片上的内容。

 四、整理活动

 1.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了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同学们以后要遵守作息时间,要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2.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周末作息时间表”。

  P3文字:《看一看,说一说》

  P5游戏:《分辨时间》

  P5文字:《判断时间》 好、午睡、收 拾 书 包等)的照片

 “在校作息时间表”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时间区域 内的活动分别用红色、绿色、蓝色、黄色表示)

  师生周末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进行活动的照片

 教学反思

  第 第 2 2 课《今天我值日》教学方案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校园生活 周主题名称 今天我值日

 周主题活动

 今天我值日

  课

 名 得数是 2 的加法 第 1

 课时 本

 课

 时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情境和操作,了解2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兴趣,并在复*点数的基础上引出2 的组成。

 2.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进一步理解合并的含义及2 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合并的含义及 2 的组成。

 教学难点 能结合情境和操作,说出 2 的组成。

  可选资源名称 配套资源 视频:《今天我值日》《1 和 1 合起来是 2》。

 游戏:《第 1 题:移一移,数一数》《第 2 题:点泡泡》。

 图片:《2 的组成》。

 文字:《看一看,合一合》《扫帚合一合》《2 的组成》《我来合一合》。

 教学用具:教材 P6 的图片,2 张扫帚的图片,2 的组成的答题卡,1的数字卡 2 张,2、3 的数字卡各 1 张,2 张书包的图片,2 张文具盒的图片。

 自备资源 2 把扫帚,增强物(小礼品),2 个书包,2 个文具盒。

 教学过程

 配套资源

 自备资源

 一、始活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创设情境。

 P6 视 频 :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情境和操作,了解2的组成。

 (2)能结合情境和操作,理解得数是2的加法的含义。

 (3)能认识加号和等号。

 (4)能正确书写得数是 2 的加法算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演示、实践操作、图片、游戏等方法,激发学*兴趣,理解 2 的组成及得数是 2 的加法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二、本课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合并的含义,了解 2 的组成。

 (2)理解得数是 2 的加法的含义。

 (3)认识加号和等号。

 (4)书写 2 的加法算式。

 2. 教学难点。

 (1)能结合情境和操作,说出 2 的组成。

 (2)能结合情境和操作,理解得数是 2 的加法的含义。

 (3)能书写加号和等号。

 (4)能借助情境,列出得数是 2 的加法算式。

 始

 活

 动

 ↓

 主

 活

 动

 ↓

 练

 *

 活

 动

 ↓

 整

 理

 活

 动

  教师播放视频《今天我值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有几位同学在扫地,有几把扫帚。创设合并的情境,引出 2 的组成。

 2.开展实践活动“看一看,合一合”,加深理解。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 P6 的图片,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教师示范分别指着图中 2 名扫地的学生,告诉学生一共有 2 个人在扫地。学生模仿。

 (3)教师示范分别指着图中 2 名男生,告诉学生一共有 2 名男生在做值日。学生模仿。

 (4)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图中的物品进行点数,如:图中有 1 个黑板擦、2 把扫帚。

 二、主活动:探索新知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理解 1 和 1 合起来是 2。

 师:兰兰手里各有几把扫帚? 学生回答。

 ...

篇四: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学校生活数学教案

 第

 1

 课时

  生活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科目 生活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内容的分析 通过具体事物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这些形状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要求 本班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A 、 B 、 C 三层。

 A 层学生:

 1 )能够正确的说出给出图形的形状。

  B 层学生:

 1 )能够正确的说出给出图形的形状。

  C 层学生:

 1 )在辅导帮助下,能够跟着其他读出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时采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在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整体的教学内容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教师对新的知识点边讲边练*,让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的

 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 .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牢固的掌握对生活中形状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增强学生辨别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

  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

  难

  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准

  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情境导

  入 (课件展示)场景 教师:认识身边的事物,通过比较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通

 得出不同,交给学生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题 过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更好的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具体措施(学*知新)

 一、课堂教学 1 、找一找,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各种形状组成的,那么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出这些图形吗(出示卡片和图片)? 学生 2 :预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直观意识很快的找出相应的图形。

 2 、说一说 教师:有谁知道他们叫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 :A 层学生能快速的说出物体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指导 B 、 C 层学生在看图的情况下说出相应的形状 3 、画一画,描一描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在纸上或者在电教黑板上画一画。

  学生:学生可能通过印、描、压的方式画不同的图形。

 教师: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长方形

  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角形:

  有 3 条边

 3 个角 4 、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这四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 学生: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 )

 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二、拓展应用 练* 1 、涂一涂 练* 2 、折一折 课堂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图形。【 A 层能够完全熟识并运用; B 层可以基本理解和分辨,能够在简单的引导下说出相应形状; C 层学生能够在帮助下,读出图形。】

 强调重点,难点

 第

 2

 课时 生活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科目 生活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内容的分析 通过具体事物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这些形状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要求 本班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A 、 B 、 C 三层。

 A 层学生:

 1 )

 能够正确分辨出身边事物的形状。

  B 层学生:

 1 )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正确分辨出身边事物的形状。

  C 层学生:

 1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的说出给出图形的形状。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时采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在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整体的教学内容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教师对新的知识点边讲边练*,让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的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 .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过程与 利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方

 方法 式,教师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牢固的掌握对生活中形状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增强学生辨别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

  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

  难

  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准

  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情境导

  入 (课件展示)场景 教师:认识身边的事物,通过比较得出不同,交给学生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更好的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具体措施(学*知新)

 一、课堂教学 1 、找一找,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各种形状组成的,那么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出这些图形吗(出示卡片和图片)? 学生 2 :预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直观意识很快的找出相应的图形。

 2 、说一说

 教师:有谁知道他们叫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 :A 层学生能快速的说出物体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指导 B 、 C 层学生在看图的情况下说出相应的形状 3 、画一画,描一描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在纸上或者在电教黑板上画一画。

  学生:学生可能通过印、描、压的方式画不同的图形。

 教师: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长方形

  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角形:

  有 3 条边

 3 个角 4 、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这四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 学生: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 )

 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二、拓展应用 练* 1 、涂一涂 练* 2 、折一折

 课堂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图形。【 A 层能够完全熟识并运用; B 层可以基本理解和分辨,能够在简单的引导下说出相应形状; C 层学生能够在帮助下,读出图形。】

 强调重点,难点

 第

 3 课时 生活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科目 生活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内容的分析 通过具体事物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这些形状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要求 本班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A 、 B 、 C 三层。

 A 层学生:

 1 )能够在黑板上画出或者用纸片折出相应的形状。

 B 层学生:

 1 )在辅导下能够正确用纸片折出相应的形状。

 C 层学生:

 1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的说出给出图形的形状。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时采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在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整体的教学内容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教师对新的知识点边讲边练*,让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的

 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 .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层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牢固的掌握对生活中形状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增强学生辨别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

  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

  难

  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准

  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情境导

  入 (课件展示)场景 教师:认识身边的事物,通过比较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通

 得出不同,交给学生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题 过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更好的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具体措施(学*知新)

 一、课堂教学 1 、找一找,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各种形状组成的,那么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出这些图形吗(出示卡片和图片)? 学生 2 :预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直观意识很快的找出相应的图形。

 2 、说一说 教师:有谁知道他们叫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 :A 层学生能快速的说出物体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指导 B 、 C 层学生在看图的情况下说出相应的形状 3 、画一画,描一描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在纸上或者在电教黑板上画一画。

  学生:学生可能通过印、描、压的方式画不同的图形。

 教师: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长方形

  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角形:

  有 3 条边

 3 个角 4 、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这四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 学生: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 )

 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二、拓展应用 练* 1 、涂一涂 练* 2 、折一折 课堂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图形。【 A 层能够完全熟识并运用; B 层可以基本理解和分辨,能够在简单的引导下说出相应形状; C 层学生能够在帮助下,读出图形。】

 强调重点,难点

 第

 4

 课时 认识数字 1 个别化教学分层目标 、学生能数出个数是 1 的物品。

 A 组:独立

 B 组:尝试体验

 C :老师协助下学* 2 、学生能认读数字 1 。

 3 、体验数物品个数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生能数出个数是 1 的物品。

 教学难点 学生能认数字 1

 教学准备 洋娃娃 1 个,教学图 1 张,数字 1 卡片 1 张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课堂 做做准备操。

 师生问好 二、导入课堂 出示洋娃娃 1 个,问:“小朋友们看王老师今天请谁来了?”“我们和她一起玩好吗?” 给学生洋娃娃,让学生动手摸摸,看看。

 把洋娃娃放在桌上,引出:“洋娃娃有几个啊?”学生尝试说:“ 1 个。” 三、新课 ㈠认识教室里有 1 个洋娃娃、 1 张床。

 1 、“这个洋娃娃的名字叫丁丁,我们轻轻的叫她一声好吗?” 2 、“丁丁现在想睡觉了,我们教室里有床吗,有几张?”指名学生回答。( B 组学生)

 3 、把洋娃娃放在床上,“有 1 张床正好给洋娃娃睡觉。” ㈡

  认识图上有 1 个小朋友、 1 支笔、 1 张桌子 1 、

  “洋娃娃已经睡觉了,现在我们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干什 么。”

  出示挂图,问:“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啊?” 2 、指桌子,问:“这是什么?”“有几张?”指导学生回答。

 3 、指笔,问:“她手上拿的是什么?”指导学生回答“她师生问好。

 学生动手摸摸,感受。

 1 、学生一起叫“丁丁。” 2 、学生尝试说:“有 1 张床。” 学生观察图片,尝试说。

 学生尝试说。

 学生观察图片尝试回答。

 4 、学生尝试回答:“小朋友在写字。” 1 、学生看数字 1 ,跟读数字 1 两遍。

 2 学生尝试齐读 1 遍。

 3 、学生个别读数字 1 。

 手上拿了 1 支笔。” 4 、

  问:“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呀?”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㈢

  认识数字 1 、“那么,她在写什么字呢?”引出数字 1 ,出示数字 1

 “她在写 1 这个数字,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读。”范读数字 1 两遍。

 2 、让学生自己尝试读 1 遍。

 3 、开小火车:学生读数字 1 。

 四、课堂巩固与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图。老师指图,并把数字 1 对在相应的事物上,学生跟老师说“ 1 个小朋友。”“ 1 张桌子。”“ 1 支笔。” 巩固认读数字 1 。学生齐读 —— 个别读。

 第

 5

 课时

  认识数字 1 个别化教学分层目标 1 、学生能数出个数是 1 的物品。

 A 组:独立

 B 组:尝试体验

 C :老师协助下学* 2 、学生能认读、写数字 1 。

 3 、体验数物品个数的过程,体验正确握笔,书写的姿势。

 教学重点 学生能数出个数

 是 1 的物品。

 教学难点 学生能写数字 1 。

 教学准备 铅笔图片 1 张,印刷体数字 1 卡片 1 张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

篇五: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区启智学校 生活数学 教案

 班级

  一年级 学生数

 8 教学 时间

 2019.3.13 课题

  认识数字 8 教学人员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选自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快乐生活一年级下册《认识数字 8》。经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认识了数字 1-7,对数字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时认识数字 8 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数字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先进行数字 1-7 的复*,让学生给数字 1-7 进行排序,然后进行数字 8 的教学,包括数字 8 的形状和数 8 个物体,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最后进行巩固练*,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字 8 的含义。

  学生起点

 行为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数字 1-7 后,对数字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

 A 组学生*和*理解力较好,能够比较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记。

 B 组学生*和*能按顺序从 1 数到 7,但是只能在老师帮助下认读数字 1-7。

 C 组学生*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但对数字毫无认知能力,能按顺序从 1 数到 7,但是无法认读数字 1-7,。

 D 组学生*和*无法遵守课堂常规,须在家长帮助下跟读数字 1-7。

 统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数字 8,能数出 8 个物体,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比划等,让学生能认识数字 8,通过数出指定数目的物体,让学生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动手数数的*惯,在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个别化

 教学目标

  A 类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数字 8,能熟练地数出 7 个物体,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B 类学生(*,*):能够认识数字 8,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数出 8个物体。

 C 类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数字 8,会读数字 8。

 D 类学生(*,*):能遵守课堂常规,在老师的帮助下,跟读数字 8。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字 8 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认识数字 8 并且能数出 8 个物体,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教学资源

  数字磁贴卡片、实物、课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师:我们之前认识了很多数字宝宝,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认不认识他们? (1)教师出示打乱了的数字让学生回答:这是几? (2)教师让学生给这些数字 1-7 排顺序,并按顺序数一数。

 二.新授 (过渡语:你们表现得真棒,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一看,好不好?)

 (1)认识数字 8 1. 出示大熊猫图认识 8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字 8 (板书课题:认识数字 8)

 2.教读 8,抽读,一个个教读。

 我们来看看 8 像什么呢?(8 像葫芦两头圆)

 3.动手操作找数字 8 从众多的数字磁贴卡片(按顺序排列中找出 8 来; 变换顺序,抽学生上黑板上来找。

 (2)认识 8 的含义 数 8 个物品 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几只小兔,几根萝卜 三.巩固练* (1)课件上找出哪些是 8 个的物品 (2)拍手活动 (3)8 只大熊猫,8 只猴子,8 只小兔,8 根萝卜,8 只口哨,8 只蝴蝶都可以用数字 8 来表示。看来只要是 8 个东西都可以用数字 8 来表示。那么生活中有哪些“8”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 .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数字 8,你会读了吗? 会用 8 表示物体的个数了吗? 五.课后作业 学 生 回 顾学 过 的 数字 1-7。

  学 生 给 数字排序,并按 顺 序 数一数。

 学 生 仔 细观察,观察图 片 上 动物数量。

 学生观察 8的形状

 学 生 从 众多 卡 片 中找数字 8

  学 生 数 猴子,小兔子和萝卜

 学 生 找 课件中 8 个的物品

 学 生 根 据老 师 指 令拍 8 下手

  学 生 在 老师 总 结 下回忆巩固。

  温故知新,复*前面学过的数字 1-7,为学生更好的本节课学*认识数字 8 服务。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反复数一数,巩固练*层层递进,达到能够数数量是 8 的物品的目的。

  小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回忆巩固 。

 1.回家找找生活中的 8。

 2.数数生活中的 8 个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数字 8 8 像葫芦两头圆

 教学反思

篇六: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学院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培智教案

 姓名:王芳霞 学号:201241070130 班级:12 级特殊教育

 培智学校数学教学设计

 学校:某辅读学校

 教材版本: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实用数学第十四册

 教师 王芳霞 年级 七年级上册 学生人数 10 授课时间 待定 教学内容 《表内乘法之乘法的引入》 课时安排 5 主讲:第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一、学生分析 主要特征:1、学*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学*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

 2、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才能记住,不会忘记。

 3、举一反三的能力及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行为世界:1、程度轻微的学生在身体、动作发展及外表都和普通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程度较重的学生在身体、体重及骨骼发展较快,发展的速率也比较慢,成熟比较晚。

 2、智力障碍学生在动作发展、手功能发展、日常生活处理、使用金钱方面都会比其年龄应有的表现,有明显落后或停顿现象。

 语言世界:1、发音不清楚、不准确或有错误的情形发生。

 2、语言理解较差。

 感情世界:学生因为学*能力欠佳,而且经常遭遇失败的经验,对于挑战性的学*或工作,常常会表现出缺乏自信、追求成功的动机低,往往还没有尝试就退缩或过分依赖别人的协助。

 班里共有 10 名学生,均为智力障碍,有 2 名同学程度较轻,3 名同学程度较重,其他同学都是中度智力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二、教材分析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教材是以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为依据编写的,以生活板块内容为主线,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实用数学》第十四册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复*,《表内乘法》为第四单元。

 三、教学目标 1、会根据图意列出同数连加的算式,理解几个几,说出相同的加数。

 2、经历知识形成全过程,知道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培养智力障碍学生良好的学**惯。

  目标分解 A 组学生(轻度):

 1、 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理解几个几,找出相同的加数,知道可以用乘法。

 2、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同数连加。

 3、 体悟数学学*乐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B 组学生(中度):

 1、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几个同数相加。

 2、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几个几。

 C 组学生(重度):

 1、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同数相加。

 2、体验个别化的教学辅导,基本养成学**惯。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个几,求相同加数的和,找出相同的加数。

 五、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三角形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导入新课,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想不想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技能选拔赛呢?那就做好准备,一起来看看吧!(提醒同学们坐端正) (二)

 传授知识,获得新知 故事引入:森林里首先要举行的是“捉虫子”的技能选拔赛,大家看一看谁来比赛了? 1、课件出示:2 只小鸡

  板书:1 个 2 2、课件出示:又跑来了 2 只小鸡,现在有几个 2?

 板书:2 个 2,2+2=4 4、 课件出示:又来了 2 只小鸡,现在有几个 2?相同的加数是几?

 板书:3 个 2,2+2+2=6 (三)举一反三,知识强化 话题引入:圣诞节你们是不是都吃苹果了呢?一起来看一看妈妈买了多少苹果? 1、 课件出示:3 个苹果

 板书:1 个 3 2、 课件出示:又端来 3 个苹果,现在有几个 3? 板书:2 个 3,3+3=6 3、 课件出示:爸爸又端来 3 个苹果 ,现在有几个 3?相同的加数是几?板书:3 个 3,3+3+3=9 (四)巩固练* 1、 练一练 (1)

 气球:加法算式:

 2+2+2+2=8 相同加数是:2,有 4 个 2,共有 8个气球 (2)

 划船:加法算式:

 5+5=10 相同加数是:5,有 2 个 5,共有 10个小朋友。

 2、 动手摆一摆 自己用三角形摆出要求的图案,写出同数相加的算式。

 (五)小节 同学们这样写是不是很长很麻烦呀?其实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乘法。

 板书:乘法

  学生活动 1、跟随老师设定的情境学*同数相加。

 2、感受数学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惯。

 3、由浅入深,学*新的知识。

 设计意图 1、由于智障儿童学*速度缓慢,容易忘记,因此要不断强化。

 2、照顾每一个孩子的情绪,采用鼓励式教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七、课后反思:

 我在教材内容的设计没有一味地照搬教材,而是从兴趣出发。从小动物们参加森林运动会捉虫能手的选拔赛的连加计算,到感知几个几,说出相同的加数组织教学,最后引入乘法。感觉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刚开始太慢,后面又有点快。

篇七: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学校生活数学教案

 班级

 学生数

 8 教学时间

  课题

  认识上下 教学人员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选自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快乐生活二年级上册《认识上下》。经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有了前、后的空间概念,对空间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节课认识上、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上、下,能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然后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玩一玩上下的游戏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巩固练*,最后达到能区分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目的。

 学生起点

 行为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对空间已经有一些感知能力。

 A 组学生*和*能区分前、后位置关系,理解力较好,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

 B 组学生*和*在老师支持下能区分前、后位置关系,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较差。

 C 组学生*和*有略微的位置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D 组学生*和*无法遵守课堂常规,没有空间感知能力,*需要家长陪同才能静坐,朱莎莎上课会随意走动。

 统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惯。

 个别化

 教学目标

  A 类学生:能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BC 类学生:在老师支持下能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D 类学生:能遵守课堂常规,感知上下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操作板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上下

  用游戏课学生玩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游戏课吗?那我们来看看游戏课时你们都在玩什么? (师播放两名学生滑滑梯的视频)

 师:看,这是谁啊?他们在干什么啊? 那谁在滑梯上面啊,板书:上面 师:谁在滑梯下面啊 板书:下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与上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这个课题读出来好吗?这是(上),这是(下)。

 二、 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教师出示男孩和小狗滑梯的图片, 师:看到小朋友玩滑梯玩的那么开心,有一个小男孩也来滑滑梯了,你们看,这个小男孩在哪里啊? 引导学生观察男孩在滑梯的哪里 (板书:

 在 的上面)

 2.师:看,现在谁也来玩滑梯了 师出示小狗图片 生:小狗 师:那小狗在哪里呢 (板书:

 在 的下面)

 (A组学生能独自说出男孩在滑梯的上面,小狗在滑梯的下面, BC 组学生在老师支持下回答出滑梯的上面是谁,滑梯的下面是谁, D 组学生能跟着老师说出滑梯上面是谁)

 三、巩固练*,进一步体会上下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宿舍的床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被子在床的上面,鞋子在床的下面)

 2.将学*用品摆在小凳子的上面和下面 3.出示小动物的楼层图,说一说小兔、小狗、小猫在哪里 学 生 说 一说 视 频 里的人是谁。

 学 生 观 察视 频 里 的学 生 在 滑梯的哪里。

 学 生 仔 细观察,小男孩 在 滑 梯哪里。

 学 生 和 老师 一 起 读课题

 A 组学生说出 男 孩 在滑 梯 的 上面,小狗在滑 梯 的 下面

 梯的视频导入,视频里的学生是孩子们熟悉的人,能激起孩子们的学*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回忆巩固 。

 4.上下游戏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今天我们认识了上下,以后我们要会用上面、下面来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五、课后作业 回家找找家里的电视机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并说给自己的爸妈听

  学生操作,摆一摆

  学 生 在 老师 总 结 下回忆巩固。

 板书设计

  认识上下

 上面

  下面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教案 优秀 数学